《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读书笔记

《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风格多样,既有雄浑豪放的边塞诗,也有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对仗工整,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

二、古诗原文

        《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

暑雨青山里,随风到野居。乱沤浮曲砌,悬溜响前除。
尘镜愁多掩,蓬头懒更梳。夜窗凄枕席,阴壁润图书。
萧飒宜新竹,龙钟拾野蔬。石泉空自咽,药圃不堪锄。
浊水淙深辙,荒兰拥败渠。繁枝留宿鸟,碎浪出寒鱼。
桑屐时登望,荷衣自卷舒。应怜在泥滓,无路托高车。

三、写作背景

《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这首诗作于卢纶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的时期。早年间,卢纶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等举荐才谋得官职。然而,随着元载、王缙的获罪,卢纶也受到牵连,仕途坎坷。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雨中郊居的景象,向友人赵涓给事和包佶郎中寄托了自己的忧愁与无奈。

四、诗词翻译

夏日的雨倾泻在青山之中,顺着风飘到了我野外的居所。凌乱的草地上漂浮着弯曲的石墙,悬挂的水溜发出清脆的声音。积满尘埃的镜子掩盖了许多忧愁,我懒散地披着蓬乱的头发,更无心梳理。夜晚,窗前的凄凉映照着枕席,阴暗的墙壁湿润了书籍。寂静中传来萧瑟的风声,我采摘着凉爽的竹叶当作野菜。石泉发出孤寂的响声,药园荒芜无法耕种。浑浊的水形成深深的车辙,荒芜的兰花拥挤在败坏的渠道中。茂密的枝条上留下了宿栖的鸟儿,碎浪中有寒冷的鱼儿跃出水面。我踏着桑叶鞋登高远望,身披荷叶衣自由舒展。应该怜悯那些陷于泥泞之中,无路可寄托高贵车辆的人。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叙述雨中郊居景象为主线,通过细腻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生活的朴实、真实之美。诗人以雨中的青山野居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如乱沤浮曲砌、悬溜响前除、尘镜愁多掩等,勾勒出一幅荒凉而清幽的画面。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居所环境的荒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

诗中多次出现“愁”、“凄”、“阴”等词,以及诗人对萧条、废败景象的描写,突显了郊居生活的艰辛和诗人内心的苦闷。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溺于这种苦闷之中,而是以一种淡泊、豁达的生活态度去面对它。他描绘的新竹、野蔬、石泉、药圃等自然景物,都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接纳。

此外,诗中的“应怜在泥滓,无路托高车”一句,更是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深刻感慨。他将自己比作陷于泥泞之中的人,无法寄托于高贵车辆,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使得整首诗更加感人至深。

六、诗词深度解读

《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雨中郊居图,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从诗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进行深入解读。

首联与颔联:这两联主要描绘了雨中的青山野居景象。暑雨随风而至,给原本就荒凉的居所增添了几分凄清。乱沤浮曲砌、悬溜响前除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雨后院落的破败和寂静。同时,尘镜愁多掩、蓬头懒更梳等细节描写,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懒散。

颈联与腹联:这两联进一步描绘了居所的荒凉和诗人的孤独。夜窗凄枕席、阴壁润图书等景象,营造出一种阴冷潮湿的氛围。而萧飒宜新竹、龙钟拾野蔬等描写,则透露出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石泉空自咽、药圃不堪锄等意象,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荒废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尾联:这一联是诗人的情感升华。他将自己比作陷于泥泞之中的人,无法寄托于高贵车辆。这种自喻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深刻认识,也透露出他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然而,正是这种无奈和迷茫,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雨中郊居的景象,向友人寄托了自己的忧愁和无奈。同时,他也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卢纶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歌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对仗工整,情感真挚。在这首诗中,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雨中的青山野居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他也通过深刻的情感抒发和自喻手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诗歌风格不仅使得卢纶的诗歌深受后人喜爱,也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