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郑七纲》读书笔记

《寄郑七纲》作者: 唐 卢纶

一、《寄郑七纲》作者简介

卢纶,字允言,约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出身名门,但仕途坎坷,早年应举不第,后得宰相元载、王缙举荐,才踏上仕途。他曾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后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然而,随着元载、王缙的获罪,卢纶也受到牵连,仕途几经沉浮。卢纶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尤以边塞诗著称。

二、古诗原文

                       《寄郑七纲》

小来落托复迍邅,一辱君知二十年。舍去形骸容傲慢,引随兄弟共团圆。
羁游不定同云聚,薄宦相萦若网牵。他日吴公如记问,愿将黄绶比青毡。

三、写作背景

《寄郑七纲》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卢纶仕途不顺、心情郁闷之时。卢纶与郑七纲为好友,两人或许有着深厚的交情和共同的经历。在卢纶遭遇仕途挫折、生活困顿时,郑七纲可能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因此,卢纶写下这首诗,既是对友人的思念和感激,也是对自己境遇的抒发和对未来的期许。

四、诗词翻译

自幼以来,我落魄困顿,历经磨难,这份屈辱你已知晓二十年。我愿放下身段,抛却傲慢,与兄弟们一同团聚。我漂泊不定,如同云聚云散,仕途微薄,如同被网牵绊。将来若你(吴公,即郑七纲)还记得我,我愿将我这卑微的官职(黄绶)与你那显赫的地位(青毡)相提并论。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真挚而深沉,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首联“小来落托复迍邅,一辱君知二十年”直接道出了诗人自幼以来的坎坷经历和所受的屈辱,以及这份屈辱被友人知晓的二十年时光。这两句诗既是对自己境遇的无奈抒发,也是对友人知遇之恩的感激。

颔联“舍去形骸容傲慢,引随兄弟共团圆”表达了诗人愿意放下身段、抛却傲慢,与友人共同团聚的心愿。这里的“舍去形骸容傲慢”展现了诗人的谦逊和真诚,而“引随兄弟共团圆”则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向往。

颈联“羁游不定同云聚,薄宦相萦若网牵”描绘了诗人漂泊不定、仕途坎坷的生活状态。羁游不定如同云聚云散,无法预知下一刻的归宿;薄宦相萦则如同被网牵绊,无法自由翱翔。这两句诗既是对诗人自身境遇的生动描绘,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尾联“他日吴公如记问,愿将黄绶比青毡”是诗人的深情寄语。他日若友人还记得自己,诗人愿意将自己这卑微的官职与友人那显赫的地位相提并论。这里的“黄绶”和“青毡”分别象征着卑微和显赫,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六、诗词深度解读

《寄郑七纲》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思念和感激,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友情、仕途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人通过“小来落托复迍邅”这句诗,展现了自己自幼以来的坎坷经历和所受的屈辱。这种经历让诗人更加珍惜与友人的交情,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不易。在诗人看来,人生充满了变数和挑战,但只要有友人的陪伴和支持,就能够勇往直前。

其次,诗人通过“舍去形骸容傲慢”这句诗,表达了自己愿意放下身段、抛却傲慢的态度。在诗人看来,傲慢是阻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障碍,只有放下傲慢,才能够真正地与友人相处融洽。这种谦逊和真诚的态度,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领悟。

再者,诗人通过“羁游不定同云聚,薄宦相萦若网牵”这两句诗,描绘了自己漂泊不定、仕途坎坷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让诗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和艰辛。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和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和奋斗。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最后,诗人通过“他日吴公如记问,愿将黄绶比青毡”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和愿望。在诗人看来,虽然自己现在仕途坎坷、生活艰辛,但只要友人能够记得自己、关心自己,那么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种对未来的希望和期许,也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乐观和自信。同时,这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能够让人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和勇气。

总的来说,《寄郑七纲》这首诗是卢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卢纶,一个在生活中饱受挫折却依然坚持前行的诗人。同时,这首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温暖,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积极态度。它是一首充满情感、充满力量的诗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感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