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逢姚校书凭附书达河南郄推官因以戏赠》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出生于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汉族。卢纶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天宝末年举进士,却因安史之乱而未及第;代宗朝又数度应举,同样屡试不第。然而,他的才华最终得到了认可,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卢纶曾任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等职,后因元载、王缙获罪而受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歌以边塞诗著称,其作品风格雄浑豪放,语言简练明快,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偶逢姚校书凭附书达河南郄推官因以戏赠》
寄书常切到常迟,今日凭君君莫辞。
若问玉人殊易识,莲花府里最清羸。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之时。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等举荐才谋得官职。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受到牵连和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卢纶偶遇姚校书,并委托他帮忙传递书信给河南的郄推官,于是写下了这首戏赠之作。
四、诗词翻译
我常常急切地寄出书信,但信件却总是迟迟才到。今天偶遇你,就请你帮忙传递这封信,你可不要推辞啊。如果有人问起那位如玉般的人怎么辨认,就告诉他,在莲花府里,那位最清瘦羸弱的人便是了。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展现了卢纶对友人的思念和信任,以及他对郄推官的赞美之情。首句“寄书常切到常迟”,诗人开篇即表达了自己寄书常常迫切但信件却常常迟到的无奈心情,既透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书信传递的不易。次句“今日凭君君莫辞”,诗人转而请求姚校书帮忙传递书信,并以“君莫辞”的恳切语气,表达了自己对姚校书的信任和期待。
三、四句“若问玉人殊易识,莲花府里最清羸”,是诗人对郄推官的戏赠之语。诗人以“玉人”来比喻郄推官,既形容其人品高洁如玉,又暗含对其外貌的赞美。而“殊易识”则表达了郄推官在众多人中易于辨认的特点。“莲花府里最清羸”一句,进一步描绘了郄推官的形象。莲花府可能指的是郄推官所在的官府或工作场所,以莲花喻其清廉高洁;“最清羸”则强调了郄推官在众人中最为清瘦、羸弱,但这也正是他清廉自守、不事奢华的体现。
整首诗意境明朗,语言简练,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诗人通过对比“寄书常切到常迟”和“若问玉人殊易识”,突显了郄推官的可贵之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
六、诗词深度解读
- 友情与信任:这首诗首先展现了卢纶与姚校书之间的深厚友情和信任。在书信传递不易的时代背景下,卢纶能够放心地将书信托付给姚校书,足见他对姚校书的信任之深。这种信任不仅仅基于两人之间的交情,更体现了卢纶对友情的珍视和尊重。
- 对郄推官的赞美:诗中对郄推官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卢纶以“玉人”来比喻郄推官,不仅形容其人品高洁如玉,还暗含对其外貌的赞美。而“莲花府里最清羸”一句,更是将郄推官的清廉高洁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赞美不仅体现了卢纶对郄推官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对清廉自守、不事奢华品质的推崇。
-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显郄推官的可贵之处。首句“寄书常切到常迟”与三、四句“若问玉人殊易识,莲花府里最清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表达了书信传递的不易和诗人的无奈心情,后者则展现了郄推官在众多人中易于辨认且清廉高洁的形象。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深化了诗人对郄推官的赞美之情。
- 诗歌的幽默与雅致:这首诗以“戏赠”为题,体现了卢纶的幽默感和雅致情怀。诗人在请求姚校书帮忙传递书信时,以恳切的语气和轻松幽默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和期待。同时,诗中对郄推官的赞美也充满了雅致和情趣,使得整首诗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充满了艺术魅力。
- 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这首诗还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卢纶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和经历,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普遍心态和价值观念。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士人对友情的珍视、对清廉自守品质的推崇以及对书信传递等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