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楼宴崔司士…关中弟》读书笔记

《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楼宴崔司士…关中弟》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出生于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出身名门望族“范阳卢氏”。卢纶早年生活并不优裕,甚至贫寒困苦,但他凭借过硬的人际关系和文学才华,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曾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后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歌风格豪放豁达,情感真挚,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楼宴崔司士…关中弟》

黄花古城路,上尽见青山。桑柘晴川口,牛羊落照间。
野情随卷幔,军士隔重关。道合偏多赏,官微独不闲。
鹤分琴久罢,书到雁应还。为谢登龙客,琼枝寄一攀。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卢纶在早秋时节,参加李使君三郎在城北亭楼举办的宴会时所作。宴会上有崔司士等友人相聚,而卢纶的关中弟张评事因故未能参加,卢纶借此诗寄情于弟,并表达了对宴会上友人的感激之情。此时,卢纶可能正身处异乡,仕途上虽有所成就,但内心仍不乏孤独与思乡之情。

四、诗词翻译

沿着黄花盛开的古城道路前行,直至尽头便能望见连绵的青山。晴朗的川口处,桑树与柘树郁郁葱葱,牛羊在夕阳的余晖中悠然自得。野外的景色随着帘幕的卷起而展现,而军士们却被重重关隘所隔绝。志同道合的人相聚一堂,自然会有更多的赏心乐事,而我官职卑微,却唯独没有闲暇时光。鹤已离琴而去,书信到达时雁群也应归来。为了感谢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我寄上一枝珍贵的琼枝作为攀援之礼。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早秋时节的城北亭楼宴会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卢纶的豪放豁达与细腻柔情。

首联“黄花古城路,上尽见青山”以黄花和青山为引子,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日图景,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颔联“桑柘晴川口,牛羊落照间”则进一步细化了景物描写,通过桑柘、晴川、牛羊和落照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田园氛围。

颈联“野情随卷幔,军士隔重关”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色过渡到人文情感。野情随卷幔而起,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而军士隔重关,则暗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和与家乡的隔绝。这种对比和反差,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沉。

尾联“鹤分琴久罢,书到雁应还。为谢登龙客,琼枝寄一攀”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爆发。鹤分琴久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思念;书到雁应还,则寄托了诗人对书信传递的期待和对友人的关怀。最后两句“为谢登龙客,琼枝寄一攀”更是将诗人的感激之情推向高潮,用一枝珍贵的琼枝作为礼物,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深深谢意。

六、诗词深度解读

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更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抒情诗。从景物描写到情感抒发,从个人境遇到社会现实,卢纶都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表达。

首先,从景物描写来看,卢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秋时节的自然美景。黄花、古城、青山、桑柘、晴川、牛羊、落照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而祥和的秋日午后。这些景物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和谐,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其次,从情感抒发来看,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鹤分琴久罢、书到雁应还等句子,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书信传递的期待。而野情随卷幔、军士隔重关等句子,则透露出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和与家乡的隔绝。这种情感上的对比和反差,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真实而深刻。

再者,从个人境遇来看,卢纶在诗中透露了自己的仕途坎坷和内心的不平。道合偏多赏、官微独不闲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卢纶虽然出身名门,但仕途并不顺遂,多次科举不中,后来虽然凭借人际关系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但内心的孤独和不平却难以平息。这种个人境遇的描写,使得诗人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最后,从社会现实来看,卢纶在诗中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军士隔重关等句子,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关怀,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战乱和动荡。卢纶生活在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发生。这种社会现实对诗人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楼宴崔司士…关中弟》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抒情诗。卢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秋时节的自然美景,以深沉的情感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透露了自己的仕途坎坷和内心的不平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卢纶的文学才华和豪放豁达的性格特点,也为我们了解唐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和文人心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