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读书笔记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作者: 唐 卢纶

一、《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杰出诗人,与钱起、韩翃等并称“大历十才子”。他出身名门,但早年科举不顺,历经仕途坎坷。卢纶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和文人生活,尤其擅长边塞诗和酬赠诗。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著有《卢户部诗集》,其中《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是其代表作之一。

二、古诗原文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三、写作背景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是卢纶在春季与友人耿拾遗一同游览第四郎新修书院时所作。当时,唐代社会文化繁荣,书院作为文人雅集、讲学论道之地,备受推崇。卢纶与耿拾遗志同道合,共同游历书院,感受其中的文化氛围,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首诗歌。此诗不仅描绘了书院的优美环境,还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四、诗词翻译

有幸参加西园的聚会,多是因为我们性情相投。书院中藤蔓牵引着树影,石头错落有致地间隔着花丛。在晨昏之间学习,在礼乐之中寻找欢乐。春天跟随墨客们一同出游,夜晚则与隐士相伴而眠。翻开书卷时灯光惊动了燕子,掀开帘子时月光带着微风拂面。每天都在书院门下度过,自然与那些达官贵人相交往。

五、诗词赏析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书院的优美环境和文人生活的闲适与惬意,展现了卢纶的文学才华和豪放豁达的性格特点。

  1. 景物描写生动:诗的前四句通过“西园”、“藤”、“树影”、“石”、“花丛”等意象,勾勒出一幅书院春日的美丽画卷。这些景物不仅展现了书院的宁静与和谐,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2. 文人生活写照:中间四句则转向了对文人生活的描写。诗人在晨昏之间学习,在礼乐之中寻找欢乐,春天出游,夜晚伴隐士而眠。这种生活状态既体现了文人的高雅情趣,也展现了诗人对文人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3. 情感真挚深沉:最后两句“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则表达了诗人对书院生活的留恋和对达官贵人的交往。这种情感既是对书院生活的珍惜,也是对自己仕途的一种期待和憧憬。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书院文化的体现
    • 书院作为唐代文人雅集、讲学论道之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卢纶在诗中通过描绘书院的优美环境和文人生活的闲适与惬意,展现了书院文化的独特魅力。
    • 书院中的藤蔓、树影、石头、花丛等自然景物与文人生活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既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展现了他们对学问的追求和传承。
  2. 诗人内心的追求
    • 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文人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这实际上是他内心追求的一种体现。他渴望像书院中的文人一样,能够在宁静的环境中学习、交流、创作,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满足。
    • 同时,卢纶也通过“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一种期待和憧憬。他希望能够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与达官贵人相交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社会现实的反映
    •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不仅是对书院生活和文人追求的描绘,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唐代社会文化繁荣,书院作为文人雅集之地备受推崇,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学问和文化的重视。
    •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仕途和名利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当时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文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卢纶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这种追求的认同和向往。
  4. 艺术手法的运用
    • 卢纶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景物描写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使得书院环境更加生动和立体;人物活动描写中的细节刻画和情感抒发,使得文人生活更加真实和感人。
    • 同时,卢纶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如“藤”和“树影”象征着文人的坚韧和执着;“石”和“花丛”则隐喻着文人的高雅和情趣。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综上所述,《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是一首充满文化韵味和生活情趣的诗歌。卢纶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活动刻画,展现了书院生活的美好和文人追求的崇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人的心态。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书院文化和文人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卢纶的文学才华和豪放豁达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