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读书笔记

《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北魏济州刺史、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

圆月出山头,七贤林下游。
梢梢寒叶坠,滟滟月波流。
凫鹄共思晓,菰蒲相与秋。
明当此中别,一为望汀洲。

三、写作背景

卢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安史之乱等动荡,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虽经宰相举荐得以任官,却又因元载、王缙获罪受牵连。此诗创作于卢纶与友人畅当一同夜宿潭上西亭之时,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波折后,与友人相聚的夜晚,面对秋夜之景,诗人借景抒情,将对友人的情谊以及对人生的感慨融入诗中。

四、诗词翻译

圆圆的月亮从山头升起,诗人与友人像古代的七贤一样在林下游玩。细碎的寒叶纷纷飘落,月光在水波上荡漾流转。野鸭和天鹅似乎都在期盼着天明,菰草和蒲草一同感受着秋意。明天就要在此分别,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只能遥望着那水中的沙洲。

五、诗词赏析

  1. 意境营造:诗歌开篇“圆月出山头,七贤林下游”,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圆月高悬山头,诗人与友人仿佛置身于古代贤人的雅集之中,营造出一种高雅、闲适的意境。“梢梢寒叶坠,滟滟月波流”,寒叶飘落,月波流动,动静结合,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幽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夜的凉意和宁静。
  2. 情感表达:“凫鹄共思晓,菰蒲相与秋”,通过对凫鹄和菰蒲的描写,赋予它们人的情感,仿佛它们也在共同期盼着天明,感受着秋意。实则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相聚时光短暂,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的感慨。“明当此中别,一为望汀洲”,直接点明了分别的主题,诗人与友人明天就要在此分别,只能遥望汀洲,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3. 语言特色:全诗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梢梢”“滟滟”等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歌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体现了卢纶诗歌清新自然的特点。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意象解读
    • 圆月:圆月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团圆、美好。然而在这首诗中,圆月却与即将到来的分别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它见证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时光,也将见证他们的分别,成为诗人心中一段美好而又伤感的回忆。
    • 寒叶:寒叶飘落,暗示着秋天的到来,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寒叶的“寒”字,不仅写出了秋天的凉意,更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 凫鹄:凫鹄在诗中代表着诗人和友人,它们共思晓,表现出诗人和友人对分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凫鹄的自由飞翔也暗示着诗人和友人即将踏上各自的人生道路,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 菰蒲:菰蒲是秋天的典型植物,它们与秋意相与,共同构成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菰蒲的存在,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凉氛围,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2. 结构分析
    • 起承转合:诗歌首联“圆月出山头,七贤林下游”起笔,描绘出秋夜的宁静和美好,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梢梢寒叶坠,滟滟月波流”承上启下,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氛围,同时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颈联“凫鹄共思晓,菰蒲相与秋”转入抒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尾联“明当此中别,一为望汀洲”合笔,点明主题,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 空间转换:诗歌中存在着空间上的转换,从山头的圆月到林中的游玩,再到水上的汀洲,空间的变换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暗示着诗人和友人即将分别,走向不同的空间。这种空间转换使得诗歌的层次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3. 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 历史背景:卢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动荡,仕途坎坷。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首《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社会动荡,但其中蕴含的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卢纶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 现实启示:在当今社会,人们也面临着各种离别和变化。卢纶诗歌中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珍惜身边的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变化。
  4. 文化内涵
    • 七贤文化:诗中提到“七贤林下游”,七贤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崇尚自然、放荡不羁。卢纶在此借用七贤文化,表达了对自由、高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着自己和友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 离别文化:诗中的分别场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离别的重视。从古代的送别诗到现代的离别歌曲,离别一直是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卢纶的这首诗丰富了离别文化的内涵,使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离别的深情和人生的无奈。

卢纶的《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不仅是一首描绘秋夜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意象的解读、结构的分析和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卢纶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艺术价值。这首诗提醒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人和时光,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变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