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作者: 唐 卢纶
一、《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
半夜中峰有磬声,偶逢樵者问山名。
上方月晓闻僧语,下路林疏见客行。
野鹤巢边松最老,毒龙潜处水偏清。
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浮生。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之时。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谋得官职。然而,元载、王缙获罪后,卢纶也受到牵连。在经历诸多挫折后,他于夜晚投宿丰德寺,拜访高僧海上人,希望通过与高僧的交流,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当时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丰德寺作为著名寺庙,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拜访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卢纶创作了此诗。
四、诗词翻译
半夜时分,在中峰山上传来阵阵磬声,诗人偶然遇到一位砍柴人,便询问这座山的名字。在山顶明亮的月光下,能听到僧人的低语;山下的小路旁,稀疏的树林中可见客人行走。野外的鹤在松树旁筑巢,最老的松树就在那里;那片水域清澈透明,据说藏着一条毒龙。诗人希望能得到像远古高僧那样的人知晓自己的姓名,然后燃香洗净心灵,度过这浮生岁月。
五、诗词赏析
(一)意境营造
诗的开篇“半夜中峰有磬声,偶逢樵者问山名”,以半夜中峰的磬声起笔,营造出一种空灵、神秘的氛围。磬声在寂静的夜晚中回荡,不仅增添了寺庙的庄严感,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接着诗人偶遇樵者并询问山名,这一情节使画面更具生活气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上方月晓闻僧语,下路林疏见客行”,从山顶到山下,从听觉到视觉,描绘出一幅层次分明的画面。山顶上,月光洒下,能听到僧人的低语,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山脚下,稀疏的树林中可见客人行走,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映衬,展现了丰德寺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
“野鹤巢边松最老,毒龙潜处水偏清”,以野鹤和毒龙为意象,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野鹤象征着高洁、自由,而毒龙则带有神秘、危险的色彩。老松和清水的描写,既体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纯净,又暗示了人生的复杂与多变。
(二)情感表达
诗中蕴含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一方面,诗人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情况下,投宿寺庙,寻求心灵的慰藉。他对高僧的敬仰和向往,如“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浮生”,表达了他渴望摆脱尘世的烦恼,追求一种超脱、宁静的生活境界。另一方面,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他经历了多次挫折,对现实世界感到迷茫和困惑,只能在寺庙中寻找精神的寄托。
(三)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对仗工整是本诗的一大特点,如“上方月晓闻僧语,下路林疏见客行”,“上方”与“下路”相对,“月晓”与“林疏”相对,“闻僧语”与“见客行”相对,对仗严谨,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十分巧妙。野鹤、毒龙、老松、清水等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通过这些象征意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一)寺庙文化与诗人心境
丰德寺作为当时的著名寺庙,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佛教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超脱,追求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境界。卢纶在仕途受挫后,投宿丰德寺,与高僧交流,这种经历对他的心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寺庙中,诗人感受到了宁静与祥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纷扰。磬声、僧语等元素营造出的宗教氛围,使他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安宁。这种对寺庙文化的体验,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对精神寄托的渴望。他希望通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摆脱人生的痛苦和烦恼,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从“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浮生”可以看出,诗人对高僧的敬仰之情。远公是东晋高僧慧远的别称,他以精通佛理、弘扬佛法而闻名。诗人希望自己能像远公一样,得到高僧的认可和指引,从而在精神上得到升华。焚香洗钵的意象,象征着诗人对尘世的放下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在寺庙中过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远离世俗的功名利禄。
(二)自然意象与人生感悟
诗中的自然意象,如野鹤、毒龙、老松、清水等,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野鹤巢边松最老,野鹤象征着高洁、自由,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选择在老松旁筑巢。老松则代表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它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依然屹立不倒。诗人以野鹤和老松自比,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和坚韧精神的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也希望能够像野鹤一样自由自在,像老松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困难和挫折所打倒。
毒龙潜处水偏清,毒龙在佛教中常常象征着人内心的烦恼和欲望。而清水则代表着纯净、清澈的心灵。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人内心存在着各种烦恼和欲望,就像毒龙潜伏在水中一样。然而,只有通过修行和自我净化,才能使心灵变得清澈纯净,摆脱烦恼和欲望的束缚。
(三)诗歌结构与情感脉络
《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全诗结构严谨,情感脉络清晰。
首联“半夜中峰有磬声,偶逢樵者问山名”,以景起笔,引出诗人投宿寺庙的情节,为全诗奠定了空灵、神秘的基调。颔联“上方月晓闻僧语,下路林疏见客行”,进一步描写寺庙周边的环境,从山顶到山下,从听觉到视觉,展现了丰德寺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寺庙生活的初步感受。
颈联“野鹤巢边松最老,毒龙潜处水偏清”,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描写,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尾联“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浮生”,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他对高僧的敬仰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从情感脉络来看,诗歌从最初的空灵、神秘,到对寺庙生活的感受,再到对人生的思考,最后表达对精神寄托的渴望,情感层层递进,自然流畅。
(四)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卢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种时代背景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仕途上,卢纶多次应举不第,又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一生坎坷。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在《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中,他通过描写寺庙生活和自然意象,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倦和对精神寄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