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薛存诚登栖岩寺》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未第;代宗朝又屡试不中。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因元载、王缙获罪受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其诗多写送别酬答、边塞征战等题材,风格沉雄豪健,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同薛存诚登栖岩寺》
衰蹇步难前,上山如上天。
尘泥来自晚,猿鹤到何先。
万壑应孤磬,百花通一泉。
苍苍此明月,下界正沈眠。
三、写作背景
卢纶早年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后虽经元载、王缙举荐得官,却又因二人获罪受牵连。此诗写于他人生和仕途极为不顺之时。当时,他或许与友人薛存诚一同登上栖岩寺山,在登山过程中,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色,感慨自身的境遇,于是创作了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四、诗词翻译
衰弱迟钝的我举步艰难,上山就如同登天一般。尘泥随着晚霞而来,猿猴和仙鹤不知何时已先我到达。千山万壑回应着孤独的钟声,百花都汇聚到同一股清泉。苍茫的明月高悬天际,下界的人们正沉浸在沉睡之中。
五、诗词赏析
- 语言风格:此诗语言简洁凝练,用词精准。“衰蹇步难前,上山如上天”,短短十个字,便生动地描绘出登山的艰难,一个“衰蹇”将诗人步履蹒跚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以质朴的语言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 意境营造:诗中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从“尘泥来自晚,猿鹤到何先”描绘的山中宁静景象,到“万壑应孤磬,百花通一泉”展现的自然神奇与统一,再到“苍苍此明月,下界正沈眠”营造的山巅与下界的鲜明对比,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以及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
- 情感表达:诗人借登山之景,抒发了对世俗烦扰的逃避和对精神净化的追求。登山的艰难象征着人生中的困难与挑战,而登上山巅后的超脱之感,则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净化和自由的向往。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美好和希望的赞美。
六、诗词深度解读
- 首联:登山之艰与心灵之求
“衰蹇步难前,上山如上天”,开篇便以“衰蹇”二字点明诗人身体的老迈迟钝,步履艰难。而“上山如上天”的夸张描写,不仅突出了登山的艰难程度,更暗示了诗人内心对超脱尘世的渴望。在人生的道路上,诗人或许也如这登山一般,遭遇了重重困难和挫折,而登山的过程,就如同他追求心灵净化和自由的过程。每一步的艰难前行,都是对世俗烦扰的挣脱,都是向精神净土的迈进。 - 颔联:山中宁静与尘世之扰
“尘泥来自晚,猿鹤到何先”,“尘泥”象征着尘世的纷扰和烦忧,它们随着晚霞而来,暗示着世俗的喧嚣始终伴随着诗人。而“猿鹤”则代表着山中宁静、超脱的生灵,它们早已居住在山中,仿佛在迎接着登山者的到来。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山中的宁静与尘世的喧嚣,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猿鹤的自在与诗人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诗人在尘世中的无奈和挣扎。 - 颈联:自然神奇与生命统一
“万壑应孤磬,百花通一泉”,“万壑应孤磬”描绘了山谷中回响着孤独的钟声,强调了山中的宁静和寂静。钟声在山谷中回荡,仿佛是自然对孤独的一种回应,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百花通一泉”则表达了山中百花争艳的美景,众多的泉水汇聚成一股清泉,象征着山中的源头和灵性。百花与一泉相互交融,体现了自然的神奇和统一。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暗示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万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也让诗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尾联:山巅明月与下界沉眠
“苍苍此明月,下界正沈眠”,诗人将视线拉回到夜晚的月亮。明亮的月光洒在山间,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觉。而下界的世人却陷入沉睡之中,与山巅之上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暗示着人们对于真正的美好和灵性的忽视,他们在尘世的喧嚣中迷失了自我,无法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而诗人站在山巅,沐浴着月光,仿佛融入了自然的怀抱,获得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明月象征着高洁、纯净和永恒,它见证了诗人的心灵之旅,也让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中,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 人生哲理与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登山的过程象征着人生的旅程,其中有艰难险阻,也有美好风景。诗人在登山中体验到的超脱尘世之感,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断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自由。同时,诗中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和神奇,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此外,诗中表达的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停下脚步,关注内心的需求,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卢纶的《同薛存诚登栖岩寺》以其典雅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人生哲理,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