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读书笔记

《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举荐才步入仕途,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元载、王缙获罪后遭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其诗作以雄浑豪放、情调慷慨著称,如《塞下曲》等作品广为传诵,一些反映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诗篇也深受赞誉。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

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
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卢纶创作此诗时,正值人生与仕途不顺之际。早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虽经举荐入仕,但仕途波折不断。776年(大历十一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此诗或创作于这一时期。彼时他在军营中接触到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与粗犷豪迈的将士,而这首诗则展现了他于慈恩寺避暑时的宁静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慈恩寺隐于高树环绕之中,夏日清凉宜人,我舒适地躺在绿荫覆盖的石条上。若能与白鹤相伴,这份悠闲恐怕连神仙也难以企及;跟随高僧学习佛法,犹如老翁般看破世事。荷叶上滚动着露珠,鱼儿在水中游弋;微风吹过竹林,鸟儿四散飞去。此时方悟,尘世犹如火宅,应将此清凉与尘世生活统一看待,不执着于分别。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意境营造:诗中“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描绘出慈恩寺被高树环绕的清凉之景,诗人卧于绿荫石上,营造出闲适悠然的意境。“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进一步深化这种意境,以白鹤、高僧为伴,展现出超凡脱俗的心境。“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的清凉世界,荷叶露珠、鱼游水底、竹林微风、鸟散四飞,动静结合,画面感十足。

情感表达:尾联“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是全诗的情感升华,诗人将尘世比作火宅,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寺庙清凉生活的向往。这种出世思想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心灵净土的追求,也反映出他在仕途不顺时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尘世的喧嚣与寺庙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的高超艺术技巧。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历史背景与诗人心境
卢纶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即便入仕也历经波折。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厌倦,而慈恩寺的清凉宁静则成为他心灵的寄托。诗中“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正是他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他意识到尘世犹如火宅,充满了纷扰与痛苦,而寺庙的清凉生活则能让他获得内心的宁静。

佛教思想的影响
卢纶在诗中多次提及与高僧相伴、学习佛法,这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佛教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追求心灵的净土。卢纶在慈恩寺避暑时,通过与高僧的交流和学习,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从而产生了出世的想法。诗中的“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正是他这种佛教思想的体现,他希望自己能像高僧一样看破世事,获得内心的平静。

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慈恩寺的清凉宁静,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鱼游水底、鸟散四飞,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这启示我们,人生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诗人通过对比尘世与寺庙的生活,告诉我们,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清凉,只有摆脱世俗的纷扰,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了优美的意境。同时,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卢纶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与其他作品的对比
与卢纶的其他作品相比,《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展现了他不同的一面。他的边塞诗如《塞下曲》等,以雄浑豪放、情调慷慨著称,反映了边塞的壮丽景象和将士的英勇豪迈。而这首诗则展现了他宁静、祥和的一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佛教思想的表达,展现了他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卢纶的诗歌风格,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

对现代人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困扰。卢纶的《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应该学会寻找内心的平静,摆脱世俗的纷扰。无论是通过与自然的亲近,还是通过内心的修炼,我们都应该努力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

《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是卢纶的一首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佛教思想的深刻领悟,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学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卢纶的内心世界和诗歌风格,也能从中获得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