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耿拾遗湋充括图书使往江淮》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送耿拾遗湋充括图书使往江淮》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早年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举荐,才得以入仕,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元载、王缙获罪后,卢纶受到牵连,仕途再度受挫。晚年他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多写景抒怀,反映社会现实,有《卢户部诗集》传世。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耿拾遗湋充括图书使往江淮》
传令收遗籍,诸儒喜饯君。孔家唯有地,禹穴但生云。
编简知还续,虫鱼亦自分。如逢北山隐,一为谢移文。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唐代文化繁荣,重视图书的收集与整理。当时,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古代文献散失。耿拾遗湋奉命担任括图书使,前往江淮地区收集和整理遗籍。卢纶与耿拾遗湋相识,在其出使之际,写下此诗相送。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耿拾遗湋的送别之情,更体现了卢纶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知识整理工作的认可。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朝廷传令收集散失的古籍,众多儒者欢快地为耿拾遗湋饯行。孔子的后裔虽存,但孔家圣地只有大地长存;大禹的陵墓依旧,可禹穴周边只有云雾缭绕。整理编排的学问知识应当继续传承下去,就像昆虫和鱼类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一样。如果遇到北山的隐士,一定要代我向他转达谢意。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 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歌开篇“传令收遗籍,诸儒喜饯君”,直接点明事件,展现出一种欢快的氛围。卢纶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耿拾遗湋出使前受到众人欢送的场景,体现出他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孔家唯有地,禹穴但生云”,通过对孔家和禹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宏大、悠远的意境,暗示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永恒不变,同时也流露出对文化根基的敬畏之情。“编简知还续,虫鱼亦自分”,将整理文献的工作比作虫鱼各自分属,形象地表现出整理工作的细致和精细,体现出卢纶对知识传承的深刻理解。尾联“如逢北山隐,一为谢移文”,则表达了对隐士文人的敬仰和向往,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用典巧妙,寓意丰富: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孔家”指孔子的后裔,象征着儒家文化的传承;“禹穴”是大禹的陵墓所在地,代表着古代水利文化和历史。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还使诗歌更具历史厚重感。同时,“虫鱼亦自分”一句,巧妙地借用了《尔雅》中对虫鱼的分类,寓意着整理文献工作的重要性,即要像区分虫鱼一样,对知识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整理。
- 语言简洁,节奏明快: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诗歌的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符合唐代诗歌的特点,也体现了卢纶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一)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传令收遗籍,诸儒喜饯君”,这句诗描绘了耿拾遗湋肩负收集遗籍使命的场景。在唐代,文化传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古籍是文化的载体,它们的散失意味着文化的流失。耿拾遗湋的出使,是为了挽救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瑰宝,他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卢纶通过这一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文化传承使命的高度认同和尊重。在他看来,整理和保存古籍是每一个文人的责任,也是对历史和未来的交代。这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在卢纶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他关注社会现实,创作了许多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诗歌,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和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思考
“孔家唯有地,禹穴但生云”,孔家和禹穴分别代表了儒家文化和古代水利文化,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卢纶在诗中提到这两个地方,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思考。孔家圣地的大地长存,象征着儒家文化的根基深厚,历经千年而不衰;禹穴周边的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感觉,暗示着古代水利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卢纶通过对这两个地方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难题,卢纶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知识整理的重要性
“编简知还续,虫鱼亦自分”,这句诗强调了知识整理的重要性。整理文献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毅力。卢纶将整理文献比作虫鱼各自分属,形象地说明了整理工作的目的是将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使其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书籍。因此,整理和保存书籍就显得尤为重要。卢纶认识到这一点,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整理文献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式增长,知识整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整理,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
(四)对隐士文化的向往
“如逢北山隐,一为谢移文”,北山隐士代表着一种远离尘世、追求自由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隐士文化的向往,这反映了他在仕途不顺时的一种精神寄托。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他在官场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对官场的黑暗和复杂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他渴望能够像隐士一样,远离尘世的喧嚣,过上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他又无法完全摆脱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他只能通过诗歌表达对隐士文化的向往,以寻求内心的平衡和慰藉。
(五)与唐代社会文化的关联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唐代社会也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科举制度的实施为文人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传承和知识整理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卢纶的《送耿拾遗湋充括图书使往江淮》正是这一社会文化的反映。诗歌中体现出的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以及对知识整理的关注,都与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此外,唐代文人之间的交往也十分频繁,诗歌成为了他们交流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卢纶与耿拾遗湋的相识和送别,以及他通过诗歌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文化事业的关注,都体现了唐代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社会责任感。
(六)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送耿拾遗湋充括图书使往江淮》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我们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同时,诗歌中对知识整理的强调,也启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质量。此外,卢纶对隐士文化的向往,也让我们思考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卢纶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
《送耿拾遗湋充括图书使往江淮》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卢纶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也折射出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人生和社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