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校书赴东川幕》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送李校书赴东川幕》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早年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举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仕途坎坷,一生历经波折,但诗歌创作成就斐然。其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边塞诗,风格雄浑壮阔,情感真挚深沉,语言精炼优美,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李校书赴东川幕》
泥坂望青城,浮云与栈平。
字形知国号,眉势识山名。
编简尘封阁,戈鋋雪照营。
男儿须聘用,莫信笔堪耕。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卢纶送别李校书赴东川幕府任职之时。唐代幕府制度盛行,许多文人通过入幕获得仕途发展机会。东川地区在当时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区域,李校书赴任东川幕,肩负着重要使命。卢纶与李校书相交甚笃,此次送别,卢纶既为友人获得机会而欣慰,又对友人的前途充满期许,同时也有对人生和仕途的感慨,于是写下这首送别诗。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站在泥坂之上眺望青城山,天空中的浮云与山上的栈道仿佛处于同一平面。通过字形能够知晓国家的名称,凭借山势的形态可以辨认出山的名字。编纂的简牍尘封在楼阁之中,戈矛兵器在雪光的映照下闪耀于军营。大丈夫应当谋求职位和责任,切不可把写文章当作耕田种地之事。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 意象运用:诗中“泥坂”“青城”“浮云”“栈道”等意象,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山水画卷。“泥坂望青城”,开篇点明送别地点与远望之景,奠定了诗歌的宏大基调。“浮云与栈平”,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浮云与栈道相平的奇妙景象,给人以开阔、高远之感,既展现了东川地区的地貌特征,又暗示了友人赴任之路的艰难与挑战。
- 情感表达:“男儿须聘用,莫信笔堪耕”是全诗的情感核心。卢纶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期望。他希望友人能够积极进取,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而不是满足于舞文弄墨。这种情感真挚而强烈,体现了卢纶对友人的关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字形知国号,眉势识山名”,短短两句,便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诗歌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体现了卢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 空间意象与情感寄托
- 空间拓展:“泥坂望青城,浮云与栈平”描绘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场景。泥坂作为起点,青城山是远望的目标,浮云与栈道相平的景象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维度。这种空间的拓展不仅展现了东川地区的壮丽景色,更暗示了友人赴任之路的漫长和未知。从泥坂到青城,从地面到天空,空间的转换象征着友人从熟悉的环境走向新的挑战,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期许和担忧。
- 情感隐喻:空间意象与情感紧密相连。浮云的飘忽不定,暗示着人生的变幻无常;栈道的崎岖险峻,象征着仕途的艰难险阻。而友人在这浮云与栈道之间前行,既需要勇气和毅力,也需要智慧和谋略。诗人通过对空间意象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壮丽景色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文化符号与历史内涵
- 字形与山名:“字形知国号,眉势识山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字和自然的独特认知。在中国古代,文字被视为神圣的符号,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字形可以识别国家的名称,反映了文字与国家政治、文化的紧密联系。而眉毛的形状能够辨认出山的名字,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文化符号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 编简与戈鋋:“编简尘封阁,戈鋋雪照营”中,编简代表着文化和知识,戈鋋象征着军事和权力。尘封的编简暗示着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而雪照的戈鋋则展现了军事的威严和力量。这两组意象的对比,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与军事、文治与武功的复杂关系。同时,也暗示了友人赴任东川幕,既需要具备文化素养,又要有军事才能,才能在幕府中有所作为。
- 人生哲理与价值追求
- 男儿志向:“男儿须聘用,莫信笔堪耕”体现了卢纶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男儿志向的强调。在唐代,文人通过科举入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但也有一些文人沉迷于诗文创作,忽视了仕途发展。卢纶认为,大丈夫应当积极进取,谋求职位和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把写文章当作一种消遣或谋生手段。这种观点反映了唐代文人的主流价值观,也体现了卢纶对友人的期望和鼓励。
- 仕途与人生:诗歌通过对友人赴任东川幕的描写,引发了对仕途和人生的思考。仕途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友人赴任东川幕,面临着新的环境和任务,需要不断努力和奋斗。而人生也是如此,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卢纶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许,也希望友人能够在仕途和人生中取得成功。
- 时代背景与诗歌意义
- 唐代社会:卢纶生活在唐代,这是一个繁荣而又动荡的时代。唐朝与边疆民族时有冲突,战争频繁,幕府制度盛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入幕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东川地区作为重要的军事和行政区域,吸引了众多文人前往。卢纶的这首诗,正是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这一特点,展现了文人在幕府中的生活和追求。
- 诗歌价值:《送李校书赴东川幕》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的作品。它通过对空间意象、文化符号的运用,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卢纶的《送李校书赴东川幕》以其独特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唐代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东川地区的壮丽景色和唐代社会的风貌,更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唐代诗歌的魅力,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