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读书笔记

《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卢纶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著有《卢户部诗集》。其诗题材广泛,风格清新雄浑。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

一门三代贵,非是主恩偏。
破虏山铭在,承家剑艺全。
夺旗貂帐侧,射虎雪林前。
雁塞逢兄弟,云州发管弦。
冻河光带日,枯草净无烟。
儒者曾修武,因贻上将篇。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当时唐朝与边疆民族时有冲突,战争频繁。卢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边疆战事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感受。彭开府即将前往云中地区觐见使君兄,卢纶写下此诗为他送行。一方面,表达对彭开府家族的敬佩与赞美,肯定其家族世代相传的武艺荣耀与家族历史传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的军事氛围,以及士人在战争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高尚品质和壮志豪情。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一家三代都地位尊贵,并非单纯依靠主上的恩宠偏袒。破虏山上留有先辈的铭文,家族传承着精湛的剑术。在夺取敌军旗帜时,于貂皮制成的帐幕旁奋勇作战;在雪林之前射杀猛虎。在边塞之地与兄弟相逢,一同在云州奏响乐章。冰冻的河面反射着阳光,寸草不生,一片清净无烟。儒者曾经修习武艺,因此留下了献给上将的文章。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1. 结构与逻辑: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一门三代贵,非是主恩偏”,直接点明彭开府家族的尊贵并非源于主恩偏袒,而是凭借自身努力,为后文对家族荣耀的展开做了铺垫。接着从家族的功勋、武艺、英勇事迹、兄弟情谊、边塞景象、文武双全等方面依次描述,层层递进,全面展现了彭开府家族的风采和个人的英勇。
  2.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破虏山铭”象征着家族的功勋和荣耀;“貂帐”“雪林”营造出边疆战场的艰苦环境,突出了彭开府的英勇无畏;“冻河”“枯草”描绘出冬日边塞的荒凉景象,增强了诗歌的雄浑氛围;“管弦”则展现出兄弟相逢时的豪情壮志。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边塞画卷。
  3. 情感表达:诗歌情感真挚,既有对彭开府家族的赞美和敬佩,又有对边疆将士的崇敬之情。“一门三代贵”表达了对家族传承的敬仰;“破虏山铭在,承家剑艺全”体现了对家族荣耀的自豪;“夺旗貂帐侧,射虎雪林前”则直接抒发了对彭开府英勇事迹的赞美。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思考。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1. 家族荣耀与传承
    • 家族精神的体现:“一门三代贵,非是主恩偏”强调了彭开府家族的尊贵并非来自皇恩,而是源于家族精神的传承。这种家族精神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对武艺的执着追求和对家族荣誉的维护。在古代社会,家族是个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依托,家族的荣耀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铸就。彭开府家族三代皆贵,正是这种家族精神代代相传的结果。
    • 武艺传承的重要性:“破虏山铭在,承家剑艺全”突出了家族武艺传承的重要性。在战争频繁的唐代,武艺不仅是保家卫国的本领,更是家族荣誉的象征。彭开府家族世代传承剑艺,使得家族在边疆战事中能够立下赫赫战功,从而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种武艺传承不仅是一种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家族文化的延续。
  2. 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
    • 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夺旗貂帐侧,射虎雪林前”生动地描绘了彭开府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夺取敌军旗帜是战争中的重要任务,需要勇气和智慧;射杀猛虎则体现了将士的勇猛和武艺高强。这些场景展现了边疆将士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保卫国家,不惜牺牲生命,奋勇杀敌的精神。
    • 将士的奉献精神:彭开府家族的将士们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兵士只是为将军的建功创勋出力卖命而已。这反映了当时官兵不平等的现实,但也从侧面体现了将士们的奉献精神。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甘愿付出一切,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3. 兄弟情谊与边塞生活
    • 兄弟相逢的喜悦:“雁塞逢兄弟,云州发管弦”描绘了彭开府在边塞与兄弟相逢的场景。在艰苦的边塞生活中,能够与兄弟相逢,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喜悦。他们一同奏响云州的乐章,表达了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兄弟情谊在战争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给予了将士们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
    • 边塞生活的豪情壮志:边塞生活虽然艰苦,但也充满了豪情壮志。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生活中互相鼓励,共同守卫国土。他们以边塞为家,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豪情壮志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战斗中,也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4. 自然景象与诗歌意境
    • 冬日边塞的荒凉景象:“冻河光带日,枯草净无烟”描绘了冬日边塞的荒凉景象。冰冻的河面反射着阳光,寸草不生,一片清净无烟。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寒冷、孤寂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残酷。然而,正是这种荒凉的景象,更加突出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坚韧。
    • 诗歌意境的营造:自然景象的描写为诗歌营造了一种雄浑、悲壮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将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兄弟情谊显得更加感人至深。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边塞的寒风,看到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体会到他们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和平的渴望。
  5. 文武双全的理念
    • 儒者修武的意义:“儒者曾修武,因贻上将篇”体现了文武双全的理念。在古代社会,文人往往注重文化修养,而忽视了武艺的锻炼。然而,卢纶认为儒者也应该修习武艺,这样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彭开府家族的儒者修习武艺,并留下了献给上将的文章,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 文武双全的时代价值:文武双全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文武双全的人才能够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通过对彭开府家族的赞美和对边疆将士的描绘,展现了家族荣耀与传承、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兄弟情谊与边塞生活、自然景象与诗歌意境以及文武双全的理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也让我们对家族精神、兄弟情谊和文武双全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