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中赠内兄刘赞》读书笔记

《至德中赠内兄刘赞》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至德中赠内兄刘赞》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自幼聪慧好学,早年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举荐,步入仕途,曾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仕途坎坷,但诗歌创作成就斐然,其诗多送别酬答、边塞征战之作,风格雄浑壮阔、情感真挚深沉,语言精炼优美,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至德中赠内兄刘赞》

时难访亲戚,相见喜还悲。
好学年空在,从戎事已迟。
听琴泉落处,步履雪深时。
惆怅多边信,青山共有期。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至德年间(756—758),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卢纶为避战乱,辗转多地,与内兄刘赞聚少离多。在这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亲人相见变得尤为珍贵。此次与刘赞重逢,卢纶感慨万千,既有重逢的喜悦,又有对战乱的悲愤和对未来的迷茫,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内兄的深情厚谊和对时局的忧虑。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时局艰难,难以探访亲戚,今日相见,心中既欢喜又悲伤。曾经美好的学习时光白白流逝,投身军旅之事却已错失良机。在泉水叮咚、琴声悠扬之处聆听,在积雪深厚之时艰难前行。心中满是惆怅,因为边疆的音信总是断断续续,但我们都相信,总有一天能在青山绿水间再次相聚。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1. 情感基调:全诗情感基调悲喜交加。“时难访亲戚,相见喜还悲”,开篇点明在战乱时期与亲人相见的复杂心情,喜悦源于重逢,悲伤源于战乱带来的苦难和离散。“好学年空在,从戎事已迟”,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流露出无奈与遗憾。
  2.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琴泉”“雪深”“边信”“青山”等。“听琴泉落处”,琴声与泉水声交织,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与战乱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步履雪深时”,描绘出诗人在艰难环境中前行的情景,象征着他在乱世中的坎坷人生。“惆怅多边信”,边疆的音信代表着国家的安危和亲人的消息,其断断续续,让诗人忧心忡忡。“青山共有期”,青山象征着美好、宁静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
  3.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诗人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情感,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却能打动人心。如“时难访亲戚,相见喜还悲”,短短十个字,便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1. 时代之痛与个人之悲
    • 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卢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亲身经历了战乱的苦难,他的诗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时难访亲戚”,一个“难”字,道出了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亲人的离散、家园的破碎,让诗人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无奈。
    • 个人命运的坎坷:卢纶一生仕途不顺,早年屡试不第,尽管后来得到权贵的举荐,但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好学年空在,从戎事已迟”,诗人感慨自己年少时虽有美好的学习时光,但却未能学有所成,如今想要投身军旅,却已错过了最佳时机。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叹息,也是对时代的不满和批判。
  2. 亲情与友情的力量
    • 内兄之情:在战乱时期,亲情显得尤为珍贵。卢纶与内兄刘赞在艰难时刻重逢,这份亲情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相见喜还悲”,喜悦的是亲人的陪伴,悲伤的是生活的艰辛和未来的不确定。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内兄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在乱世中显得更加真挚和纯粹。
    • 友情与共鸣:虽然诗中主要描写的是与内兄的亲情,但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渴望和珍视。在战乱中,人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难关。“青山共有期”,诗人与内兄约定在青山绿水间再次相聚,这不仅是对未来的期许,也是对友情的一种承诺。这种友情在乱世中成为了人们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3.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 情景交融:卢纶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听琴泉落处,步履雪深时”,琴声、泉水声、积雪等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惆怅、孤独相互映衬,使诗歌具有了更深远的意境。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 对比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时难”与“相见”、“好学”与“从戎”、“琴泉”与“雪深”等,通过对比,突出了战乱时期生活的艰难和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种对比不仅使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也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
    • 语言之美:卢纶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他善于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惆怅多边信,青山共有期”,短短十个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局势的忧虑,又展现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语言之美,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4. 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 儒家思想的影响:卢纶生活在儒家文化盛行的时代,他的诗歌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对家庭的重视、对友情的珍视、对国家的忠诚等。“时难访亲戚,相见喜还悲”,体现了儒家“亲亲”的思想,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男儿须聘用,莫信笔堪耕”(虽非此诗内容,但可类比卢纶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反映出诗人渴望通过仕途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这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体现。
    • 历史见证:《至德中赠内兄刘赞》是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和挣扎,反映了战乱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深刻影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悲惨遭遇,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卢纶的《至德中赠内兄刘赞》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唐代诗歌的魅力,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铭记历史,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