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到盩厔耆老家》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晚到盩厔耆老家》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 – 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因元载、王缙获罪受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多写景抒怀,有《卢户部诗集》。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晚到盩厔耆老家
老翁曾旧识,相引出柴门。
苦话别时事,因寻溪上村。
数年何处客,近日几家存。
冒雨看禾黍,逢人忆子孙。
乱藤穿井口,流水到篱根。
惆怅不堪住,空山月又昏。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卢纶仕途坎坷,早年多次应举不第,虽经举荐获得官职,却又因政治斗争受牵连。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他晚年回到故乡盩厔。此时的他,或许已看透了世间的繁华与沧桑,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诗便是他在这样的心境下,回到故乡拜访老友时所作,通过描绘故乡的景象和与老友的交谈,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转、人世变迁的深刻感受。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老翁曾是旧相识,引领我走出柴门。我们苦涩地诉说着分别以来的事情,因此一同去寻找溪上的村庄。多年来我漂泊在何处,如今这里还有几家人存留。我冒雨观看庄稼,遇到人就想起子孙后代。杂乱的藤蔓穿过井口,流水流到了篱笆根下。我满心惆怅,难以在此居住,空山之中,月亮又渐渐昏暗。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 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整首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往昔的回忆。从与老翁的相逢,到对故乡变化的感慨,再到对子孙的思念,情感层层递进,真挚动人。同时,诗中描绘的乡村景象,如“乱藤穿井口,流水到篱根”,营造出一种荒凉、寂寥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沧桑。
- 语言简洁,描写细腻: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生动地描绘出故乡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老翁曾旧识,相引出柴门”,短短十个字,就将诗人与老友重逢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冒雨看禾黍,逢人忆子孙”,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生活的关注和对家族传承的思考。
-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点明诗人与老翁的重逢,颔联和颈联分别叙述了与老翁的交谈和对故乡变化的感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的惆怅之情。各联之间过渡自然,逻辑清晰,使整首诗浑然一体。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一)故乡情结的深刻体现
“老翁曾旧识,相引出柴门”,这一句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故乡的老翁,是诗人年少时的旧识,他们之间的情谊跨越了漫长的岁月。老翁引领诗人走出柴门,这一动作不仅是一种物理上的引导,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牵引。它象征着诗人回归乡土,回归到那个曾经熟悉而又温暖的世界。在诗人心中,故乡是他的根,是他心灵的归宿。无论他漂泊在何处,故乡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这种故乡情结,在诗人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早春归盩厔旧居却寄耿拾遗湋李校书端》中“可怜荒岁青山下,惟有松枝好寄君”,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二)时光流转与世事沧桑的感慨
“苦话别时事,因寻溪上村。数年何处客,近日几家存”,诗人与老翁交谈,回忆起分别以来的事情。岁月流转,诗人漂泊在外,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迁。而故乡的村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熟悉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许多人家已经消失,只剩下寥寥几户。这种对比,让诗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和世事的沧桑。他意识到,人生就像一场梦,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消逝。这种感慨,不仅是对故乡变化的感叹,更是对人生无常的领悟。
(三)家族传承与血脉亲情的思考
“冒雨看禾黍,逢人忆子孙”,诗人在冒雨观看庄稼的过程中,遇到了故乡的人,便想起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在古代社会,家族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不仅关系到家族成员的命运,也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声誉和地位。诗人作为家族的一员,自然对家族的传承和血脉亲情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光宗耀祖。然而,现实却让他感到无奈和担忧。故乡的变化和家族的衰落,让他对家族的未来充满了迷茫。
(四)乡村景象的象征意义
“乱藤穿井口,流水到篱根”,这两句诗描绘了乡村的荒凉景象。杂乱的藤蔓穿过井口,流水流到了篱笆根下,给人一种破败、衰落的感觉。这种景象不仅仅是乡村现实状况的写照,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和变迁,象征着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在唐代,社会经历了安史之乱等一系列的动荡,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乡村作为社会的基础,也未能幸免。卢纶通过描绘乡村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五)人生困境与精神寄托
“惆怅不堪住,空山月又昏”,诗人在经历了故乡的重逢、对时光的感慨和对家族的思考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惆怅之中。他觉得故乡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温暖、熟悉的地方,他无法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空山之中,月亮渐渐昏暗,更增添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这种惆怅,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那个时代许多文人的共同心态。在动荡的社会中,他们面临着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等诸多困境,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卢纶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在人生困境中的无奈和迷茫。
(六)与唐代社会文化的关联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唐代社会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政治上的斗争、经济上的不平衡、社会的不稳定等因素,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卢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晚到盩厔耆老家》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人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看到了唐代文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晚到盩厔耆老家》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我们看到了故乡情结的力量,让我们懂得了珍惜亲情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村正在逐渐消失,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我们应该从卢纶的诗歌中汲取智慧,加强对乡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得以延续。
《晚到盩厔耆老家》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卢纶个人的情感和人生经历,也折射出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人生和社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