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都护还边》读书笔记

《送韩都护还边》作者: 唐 卢纶

一、《送韩都护还边》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年—约799年),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作以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见长,风格雄浑壮阔,情感真挚深沉,多描绘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却以诗歌名世,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其诗作在当时即广受赞誉,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诗原文

《送韩都护还边》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
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
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三、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逐渐恢复稳定,但边疆仍时有战事。韩都护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将领,其英勇善战、威名远扬。卢纶在送别韩都护重返边疆之际,感怀其一生征战、岁月蹉跎,遂写下此诗,既是对韩都护个人英勇事迹的赞颂,也寄托了对边疆安宁、国家和平的深切期望。

四、诗词翻译

英勇善战之名你早已远扬,在将领之中争雄斗勇。
征战多年春日才得入塞,夜猎已成习惯常登高山。
阵势展开如龙蛇舞动,军队行进草木也显悠闲。
如今部下将士已散尽,白发苍苍独过萧关。

五、诗词赏析

《送韩都护还边》一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韩都护的英勇形象与军旅生涯。首联“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直接点明韩都护的英勇与威名,奠定全诗基调。颔联“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通过“战多”与“猎惯”的对比,展现了韩都护丰富的战斗经验与不羁的豪情。颈联“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战场上的壮阔景象,龙蛇之动喻指军队之威猛,草木之闲则反衬出军队的严整与从容。尾联“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笔锋一转,以凄凉的笔触描绘出韩都护晚年孤独归边的情景,令人唏嘘不已。

六、诗词深度解读

《送韩都护还边》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历史与人生哲理的佳作。从历史角度看,此诗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事频繁、将领征战沙场的真实生活,展现了唐代军事制度的某些侧面,如将领的选拔、军队的调动与作战方式等。同时,通过韩都护这一人物形象,也折射出唐代社会对于英勇善战、忠诚报国的将领的崇敬与赞美。

从人生哲理角度看,此诗更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刻思考。韩都护一生征战,英勇无比,但最终却落得“部曲尽,白首过萧关”的凄凉境地,这不禁让人反思: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是追求功名利禄,还是坚守内心的信念与追求?卢纶通过此诗,似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真正的英雄,不仅在于战场上的英勇无畏,更在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领悟与坚守。

此外,此诗还体现了卢纶对于边疆安宁、国家和平的深切期望。在战乱频仍的唐代,边疆的稳定与国家的和平是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卢纶通过赞颂韩都护的英勇事迹,寄托了自己对于边疆将士的敬意与对于国家和平的祈愿。这种情感,不仅具有时代特色,也跨越时空,成为后世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送韩都护还边》一诗,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真挚深沉的情感与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了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它让我们在领略唐代边疆风光与军旅生活的同时,也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追求内心的信念与坚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