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溪期萧道士采药不至》读书笔记

《蓝溪期萧道士采药不至》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蓝溪期萧道士采药不至》

春风生百药,几处术苗香。
人远花空落,溪深日复长。
病多知药性,老近忆仙方。
清节何由见,三山桂自芳。

三、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背景虽无确切记载,但可从卢纶生平及诗歌风格推测。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历经科举挫折与官场沉浮,其诗多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此诗描绘蓝溪之景,或为诗人于某次游历蓝溪时所作,借等待萧道士采药不至之事,抒发内心情感。蓝溪之地,山水清幽,常为文人墨客寻幽访胜之所,或许诗人在此期待与道士的相遇,以探讨修仙问道之事,却未能如愿,从而引发诸多思绪。

四、诗词翻译

春天的微风孕育着百草的生机,几处园中的草苗已经散发着芳香。人们远离了花朵,只能望着空落的花瓣,溪水深处的阳光不断延长。在疾病繁多的世界里,人们深知草药的功效,年老之际回忆起仙方的妙用。只有在三山的桂花自发散发芳香时才能感受到(清节之人的风范),那三山之上的桂花独自芬芳。

五、诗词赏析

  • 意境营造:诗开篇“春风生百药,几处术苗香”,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春风轻拂,百草生长,草药散发着阵阵香气,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蓝溪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接着“人远花空落,溪深日复长”,人已远去,花瓣空落,溪水幽深,白昼漫长,增添了几分孤寂与惆怅,使意境由生机转为清幽、落寞。
  • 情感表达:“病多知药性,老近忆仙方”,诗人结合自身经历,因疾病缠身而对草药的药性有了深刻认识,随着年岁渐长,愈发怀念仙方,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以及对摆脱病痛、延年益寿的期盼。尾联“清节何由见,三山桂自芳”,诗人感叹难以见到具有高尚节操之人,而三山桂花独自芬芳,借桂花象征清廉节操,抒发了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与追求。
  • 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通过描绘蓝溪的自然景色,如春风、百药、落花、深溪等,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以三山桂花自芳,寄托了对清节之人的赞美与向往,使诗歌富有含蓄之美与深刻的哲理意味。

六、诗词深度解读

  • 自然与人生的交织:诗中对蓝溪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之美的呈现,更与诗人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春风生百药”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然而“人远花空落”却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与人生的无常。诗人在病痛与衰老中,对药性的了解和对仙方的回忆,反映出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遭受的苦难以及对超脱现实、追求永恒的渴望。这种自然与人生的交织,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 对修仙文化的思考:从“病多知药性,老近忆仙方”可以看出,诗人对修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古代,修仙是一种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精神寄托。诗人身处乱世,仕途不顺,身体又饱受病痛折磨,因此将希望寄托于修仙之道。然而,“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的现象在诗中虽未直接提及,但可从诗人对仙方的回忆中隐约感受到。当时修仙活动盛行,但修炼之人大多未能获得正果,这种现象在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诗人通过对修仙文化的思考,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修仙之路的艰难与虚幻。
  • 高尚品德的追求:“清节何由见,三山桂自芳”一句,将诗歌的主题升华到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清节代表着修道者的节操和清洁,是诗人所向往的精神境界。而三山桂花自芳,则以自然之景象征着高尚品德的独立与美好。在现实生活中,诗人或许难以见到具有真正清节之人,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种品德的赞美与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寄托,更是对社会道德风尚的一种呼唤,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坚守。
  • 诗歌的抒情与哲理意味:整首诗在抒情方面,情感真挚而深沉,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到对人生苦难的感慨,再到对高尚品德的向往,情感层层递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在哲理意味上,诗歌通过对自然、人生、修仙文化和高尚品德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修仙的虚幻以及品德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写景抒情诗,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的人生感悟录,让读者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人生的启示与思考。

卢纶的《蓝溪期萧道士采药不至》以其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对自然、人生和理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