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叔程归西川幕》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送从叔程归西川幕》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年~799年),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生于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早年仕途不顺,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卢纶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然而,元载、王缙获罪后,他也遭到牵连。唐德宗朝,他复为昭应县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歌风格清丽自然,情感真挚,著有《卢户部诗集》。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从叔程归西川幕
千山冰雪晴,山静锦花明。
群鹤栖莲府,诸戎拜柳营。
浪依巴字息,风入蜀关清。
岂念在贫巷,竹林鸣鸟声。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卢纶的《送从叔程归西川幕》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但文人仕途多舛,卢纶自身也是屡试不第,仕途坎坷。此诗是他为送别从叔程归西川幕府所作。西川幕府作为当时的重要军事政治机构,吸引了众多文人贤士前往。卢纶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从叔程归西川幕的送别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千山冰雪初融,天气放晴,山峦静谧,繁花似锦,明艳照人。群鹤栖息在莲花府中,各国的勇士们向柳营膜拜致敬。波浪在巴字(地名,可能指巴地或巴山附近的水域)边渐渐平息,清风吹入蜀关,将其吹得清幽宜人。我怎会念及自己身处贫巷陋室呢?听那竹林中鸟儿的歌声此起彼伏,令人心旷神怡。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送从叔程归西川幕》是卢纶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以山川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早春时节的宁静与美好,同时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首联“千山冰雪晴,山静锦花明”以宏大的视野开篇,描绘了冰雪消融、山花烂漫的早春景象。千山冰雪初融,天气转晴,山峦在春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静谧而美丽,繁花似锦,明艳照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寓含了诗人对友人前程似锦的美好祝愿。
颔联“群鹤栖莲府,诸戎拜柳营”则通过具体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西川幕府的庄严与和谐。群鹤栖息在莲花府中,象征着吉祥与安宁;诸戎拜柳营,则表现了西川幕府统辖诸戎、军威赫赫的景象。这两句既写出了西川幕府的地位与威望,也寓含了诗人对友人能够在西川幕府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期望。
颈联“浪依巴字息,风入蜀关清”继续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西川地区的宁静与清幽。波浪在巴字边渐渐平息,清风吹入蜀关,将其吹得清幽宜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西川地区的自然风光,也寓含了诗人对友人归途平安、前程似锦的祝愿。
尾联“岂念在贫巷,竹林鸣鸟声”则笔锋一转,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表示,自己怎会念及自己身处贫巷陋室呢?听那竹林中鸟儿的歌声此起彼伏,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也寓含了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豁达与超脱。
整首诗以山川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早春时节的宁静与美好,同时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诗人的笔触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使得这首诗成为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送从叔程归西川幕》作为卢纶的一首送别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下面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度解读。
一、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整首诗以山川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早春时节的宁静与美好。然而,这些自然景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诗人的人文情感紧密相连。千山冰雪初融、山花烂漫的景象寓含了诗人对友人前程似锦的美好祝愿;群鹤栖息、诸戎膜拜的意象则表现了西川幕府的庄严与和谐。这些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
二、送别之情的深沉表达
作为一首送别诗,《送从叔程归西川幕》自然少不了对送别之情的深沉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送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首联的“千山冰雪晴,山静锦花明”以宏大的视野开篇,为送别之情的深沉表达奠定了基调。颔联的“群鹤栖莲府,诸戎拜柳营”则通过具体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送别的氛围。颈联的“浪依巴字息,风入蜀关清”则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归途平安、前程似锦的祝愿。尾联的“岂念在贫巷,竹林鸣鸟声”则笔锋一转,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整首诗在送别之情的深沉表达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三、人生哲理的深刻寓含
除了表达送别之情外,《送从叔程归西川幕》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首先,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寄寓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千山冰雪初融、山花烂漫的景象寓含了诗人对人生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而波浪平息、清风清幽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宁静与和谐的渴望。其次,诗人通过友人的归途和前程寓含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友人归西川幕府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诗人自己则身处贫巷陋室,这种对比使得诗人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后,诗人通过竹林中鸟儿的歌声寓含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他希望自己能够像竹林中的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外界干扰和束缚,达到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四、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送从叔程归西川幕》在艺术手法上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首先,诗人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来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这些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映衬,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其次,诗人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诗人通过友人的归途和前程与自己身处贫巷陋室的对比来寄寓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群鹤栖息、诸戎膜拜的意象来象征西川幕府的庄严与和谐。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五、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
《送从叔程归西川幕》作为一首唐代送别诗,其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都与唐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首先,从社会现实来看,唐代中期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文人仕途多舛,卢纶自身也是屡试不第、仕途坎坷。这种社会现实使得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更加深沉、真挚。其次,从文化传统来看,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之一,送别诗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送从叔程归西川幕》作为一首唐代送别诗,不仅继承了前代送别诗的传统手法和艺术风格,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不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上,还体现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上。通过对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六、个人情感的独特抒发
《送从叔程归西川幕》作为卢纶的一首送别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还抒发了诗人自己独特的个人情感。首先,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寄寓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千山冰雪初融、山花烂漫的景象寓含了诗人对友人前程似锦的美好祝愿;而波浪平息、清风清幽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归途平安的深深祈愿。其次,诗人通过友人的归途和前程寓含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友人归西川幕府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诗人自己则身处贫巷陋室,这种对比使得诗人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后,诗人通过竹林中鸟儿的歌声寓含了自己对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