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畅当还旧山》读书笔记

《送畅当还旧山》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 《送畅当还旧山》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北魏济州刺史、光禄大夫卢尚之的后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绘送别场景,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底蕴。《送畅当还旧山》便是他众多送别诗中的佳作之一。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送畅当还旧山》

常逢明月马尘间,是夜照君归处山。
山中松桂花尽发,头白属君如等闲。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卢纶与畅当是唐代文坛上的好友,两人情谊深厚。畅当在历经一番奔波与游历之后,决定返回自己的故乡。卢纶在畅当即将启程之际,心中满是不舍与祝福,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送畅当还旧山》。此诗不仅表达了卢纶对畅当的深厚友情,也寄托了他对友人归乡生活的美好祝愿。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唐代中期,文人墨客之间交往频繁,送别诗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常常在月光下奔波于尘土飞扬的旅途,
今夜,这明月却照亮了你归去的山路。
想象中,山中的松树和桂花都已盛开,
而你,白发苍苍,归来得却是如此从容不迫。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送畅当还旧山》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首句“常逢明月马尘间”以月光下的旅途开篇,既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常常在奔波中相遇的情景,又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明月作为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常常被赋予思乡、离愁等情感色彩,此处也不例外。它见证了诗人与友人的相聚与别离,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次句“是夜照君归处山”则直接点明了送别的主题。这一夜,明月格外明亮,它照亮了友人归去的山路,也照亮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人望着友人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祝福。

三、四句“山中松桂花尽发,头白属君如等闲”则是诗人对友人归乡生活的美好想象与祝愿。他想象着友人的故乡山中松树挺拔、桂花飘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友人虽然白发苍苍,但归乡的心情却是从容不迫、淡定自若。这种从容与淡定,正是诗人所欣赏和向往的。

整首诗以明月为线索,贯穿始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情的氛围。诗人通过描绘旅途、山路、松桂等意象,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情送别之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归乡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悠长,展现了卢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情感底蕴。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送畅当还旧山》不仅是一首简单的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情感内涵的佳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首先,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向往。在唐代中期,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他们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卢纶与畅当作为好友,彼此之间的情谊自然非常深厚。在这首诗中,卢纶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和表达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与向往。他希望友人能够顺利归乡,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永恒追求。

其次,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归乡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在唐代,文人墨客常常因为仕途不顺或生活所迫而远离故乡,四处奔波。卢纶也不例外,他长期在外为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日益加深。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想象友人归乡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归乡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他渴望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过上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诗中,“头白属君如等闲”一句尤为引人注目。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乡后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的赞赏,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坎坷,最终都要回归故乡、回归内心。而白发苍苍、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正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追求。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送畅当还旧山》也展现了卢纶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他善于运用意象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在这首诗中,明月、山路、松桂等意象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起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情的氛围。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例如,将旅途的艰辛与归乡的宁静进行对比,将友人的白发与内心的从容进行对比,从而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卢纶独特的诗歌风格。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常常能够触动人心。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和表达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底蕴。他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送畅当还旧山》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佳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向往、对归乡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同时,它也展现了卢纶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独特的诗歌风格。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