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作者: 唐 卢纶
第一部分:《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作者简介
卢纶,字允言,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737年,卒于约799年,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出身范阳卢氏,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以诗才横溢著称。卢纶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便是他的一首代表作,通过春夜对月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
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虚晕入池波自泛,满轮当苑桂多香。
春台几望黄龙阙,云路宁分白玉郎。是夜巴歌应金石,岂殊萤影对清光。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创作于唐代中期,具体年份不详。当时,卢纶作为唐代官员兼诗人,与太常王卿、中书李舍人等人有着密切的交往。在一个春夜,中书李舍人在中书省值夜班时,对月抒怀,写下了一首寄给卢纶的诗。卢纶收到后,便以这首诗为题,奉和而作。此诗不仅展现了春夜的美丽景象,也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露水如同轻细的雨丝,月光皎洁如同白霜。夜空中不见星河闪烁,只见雁群排成人字形飞行。月光在水池中投下虚幻的光晕,波纹自然地荡漾开来。满月高悬,照亮了宫苑,桂花飘香四溢。站在春台上远望,仿佛能看到黄龙阙的瑰丽景象。云彩的路径上,哪敢挡住白玉般的郎君。在这个夜晚,巴人的歌声应和着金石之音,这美妙的声音,与萤火虫的微弱光芒对着明亮的月光,又有何不同呢?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是一首描绘春夜美景、抒发内心情感的佳作。全诗以春夜对月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首联“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以露水、月光和雁群为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寂静的春夜图景。露水如同轻细的雨丝,月光皎洁如同白霜,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而夜空中不见星河闪烁,只见雁群排成人字形飞行,更增添了几分孤独和寂寥的感觉。
颔联“虚晕入池波自泛,满轮当苑桂多香”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夜的美丽景象。月光在水池中投下虚幻的光晕,波纹自然地荡漾开来,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而满月高悬,照亮了宫苑,桂花飘香四溢,更是让人陶醉其中。
颈联“春台几望黄龙阙,云路宁分白玉郎”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春台上远望,仿佛能看到黄龙阙的瑰丽景象,这不仅是对美好景象的描绘,更是对诗人内心向往的抒发。而“云路宁分白玉郎”则暗示了诗人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认同和自豪。
尾联“是夜巴歌应金石,岂殊萤影对清光”则以巴人的歌声和萤火虫的微弱光芒为意象,与明亮的月光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和追求。巴人的歌声应和着金石之音,这美妙的声音与萤火虫的微弱光芒对着明亮的月光,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这也暗示了诗人在艺术创作上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
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春夜的美丽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情感得以生动展现。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艺术创作的独特思考和见解。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不仅是一首描绘春夜美景、抒发内心情感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思考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卢纶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以及他对人生、艺术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上来看,卢纶巧妙地运用了露水、月光、雁群、水池、桂花等自然意象,以及春台、黄龙阙、云路、白玉郎等人文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清新脱俗、宁静美好的春夜世界。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更寓意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露水如同轻细的雨丝,象征着生命的滋润和成长;月光皎洁如同白霜,寓意着纯洁和高尚;雁群排成人字形飞行,则暗示着团结和协作的力量。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全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其次,从诗歌的情感表达上来看,卢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内心的宁静与美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他对春夜的美丽景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颔联中,他通过描绘月光在水池中投下的虚幻光晕和桂花飘香四溢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而在尾联中,他则以巴人的歌声和萤火虫的微弱光芒为意象,与明亮的月光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独特思考和见解。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再次,从诗歌的主题思想上来看,《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深刻揭示了诗人对人生、艺术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在诗人看来,人生就像这春夜一样美好而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的美好时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时,他也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能盲目跟风或模仿他人。这种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智慧和洞见,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启示。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社交生活。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诗歌创作繁荣兴盛。卢纶作为唐代官员兼诗人,与众多文人墨客有着密切的交往。这首诗便是他与太常王卿、中书李舍人等人交往的见证之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诗人的社交生活状态。
最后,从诗歌的艺术特色上来看,《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时,他也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使得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这种艺术特色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思考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卢纶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以及他对人生、艺术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启示,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