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天华观》作者: 唐 卢纶
一、《题天华观》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多次科举不中,后经宰相元载推荐步入仕途,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包括送别酬答、边塞诗篇以及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诗风清新雄浑,情感细腻,语言凝练,善于展现宏大的时代背景。
二、古诗原文
《题天华观》
峰嶂徘徊霞景新,一潭寒水绝纤鳞。
朱字灵书千万轴,苍髯道士两三人。
芝童解说壶中事,玉管能留天上春。
眼见仙丹求不得,汉家簪绂在羸身。
三、写作背景
卢纶生活在唐代,当时唐朝与边疆民族时有冲突,战争频繁。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卢纶对边疆战事的观察和感受之中,也可能是在他漂泊异乡、仕途不顺时,对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在那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时代,诗歌创作繁荣,边塞诗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卢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通过描绘天华观的景色和道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四、诗词翻译
山峰重叠,晚霞映照出新鲜的景色;一潭寒水清澈见底,连细小的鱼儿都看不见。两三位苍髯道士悠然自得,道童们讲述着壶中的奇闻异事。玉管似乎能留住天上的春色,但我亲眼见到仙丹却求之不得。我身着汉家的官服,却身体瘦弱,无力改变现状。
五、诗词赏析
《题天华观》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诗作。全诗以天华观的景色为引子,通过描绘山峰、晚霞、寒水、道士、道童等元素,构建了一个清新脱俗、悠然自得的仙境。然而,诗人在描绘这一美好景象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峰嶂徘徊霞景新,一潭寒水绝纤鳞”以自然景色开篇,展现了天华观周围山峰重叠、晚霞映照、寒水清澈的美景。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为全诗定下了悠然自得的基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颔联“苍髯道士两三人,芝童解说壶中事”转而描绘道士和道童的形象。苍髯道士的悠然自得和道童的聪明伶俐,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同时,道童解说壶中事的情节也增加了诗的奇幻色彩,引人遐想。
颈联“玉管能留天上春,眼见仙丹求不得”是全诗的情感转折点。诗人通过“玉管能留天上春”的奇幻想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然而,“眼见仙丹求不得”却残酷地揭示了现实的无奈和人生的局限。这种对比和反差,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尾联“汉家簪绂在羸身”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感。他身着汉家的官服,却身体瘦弱、无力改变现状。这种无奈和悲哀,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六、诗词深度解读
《题天华观》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道士生活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篇。诗人通过描绘天华观的仙境和道士的悠然自得,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诗人身处乱世、仕途不顺,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命运的安排。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普遍心态和时代特征。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的时代,文人墨客们追求精神自由、崇尚自然之美。然而,现实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仕途的坎坷曲折,又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卢纶的《题天华观》正是这种心态和时代特征的生动写照。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道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面前却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力。诗人深知自己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命运的安排,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面对生活。这种无奈和悲哀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同时,诗中的“眼见仙丹求不得”也寓意着诗人对长生不老和永恒幸福的追求与放弃。在唐代,道教盛行,追求长生不老成为许多文人的梦想。然而,诗人却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追求的虚幻和不可能性。他通过“眼见仙丹求不得”这一情节,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接受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智慧和豁达,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
此外,《题天华观》还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效果。诗人将天华观的仙境与现实的无奈、道士的悠然自得与诗人的身世之感进行对比和反差,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这种对比和反差不仅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