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兴善寺后池》作者: 唐 卢纶
一、《题兴善寺后池》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家族背景显赫。唐玄宗天宝末年,他曾应进士举,但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多次应举,均屡试不第。后来,经宰相元载举荐,卢纶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他曾任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等职,后因元载、王缙获罪而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卢纶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题兴善寺后池》
隔窗栖白鹤,似与镜湖邻。
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
岸莎青有路,苔径绿无尘。
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
三、写作背景
《题兴善寺后池》是卢纶在游览兴善寺后池时所作。兴善寺,初名遵善寺,又曾称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泰始至太康(265-289)年间,其故址在今西安市城南约五里的新风公园。这座寺庙曾是佛教密宗的发源地,有不少印度名僧曾于此译经传教。卢纶在游览时,被后池的清幽景色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禅意的诗篇。
四、诗词翻译
透过窗户可以看见栖息在湖边的白鹤,仿佛与水面上的倒影为邻。月光照亮了多少年的树木,花儿却会遇到几番人的赏识。湖岸上的莎草青翠如旧,小径上的青苔绿意盎然且无一丝尘埃。我永远愿意守依在这里,像一位老僧一样坚守此身。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兴善寺后池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禅院画卷。首联“隔窗栖白鹤,似与镜湖邻”以白鹤和镜湖为引,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白鹤象征着高洁与雅致,镜湖则映照着内心的宁静与清澈。颔联“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通过月光和花朵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思索。颈联“岸莎青有路,苔径绿无尘”则进一步描绘了后池周围的自然环境,青翠的莎草和绿意盎然的苔径,无不透露出一种宁静与和谐。尾联“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心,他愿意像僧人一样,在这里度过余生,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对偶、比喻、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既工整又富有意蕴。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和光影的对比,如“青有路”与“绿无尘”,“月照”与“花逢”,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明。此外,诗人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色彩和哲理思考。
六、诗词深度解读
《题兴善寺后池》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更是一首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佳作。从更深层次上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兴善寺作为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瞻仰游览。卢纶在游览后池时,被这里的清幽景色和佛教氛围所感染,从而写下了这首充满禅意的诗篇。诗中的白鹤、镜湖、月光、花朵等意象,都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白鹤象征着高洁与超脱,镜湖则映照着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月光和花朵则分别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其次,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在游览后池时,被这里的清幽景色所吸引,从而触发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慨。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他也通过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展现了对内心平静与解脱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诗中的白鹤、镜湖、月光、花朵、莎草、苔径等意象,都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他认为自然美是一种无价的财富,能够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平静与愉悦。因此,他愿意像僧人一样,在这里度过余生,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