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道士郄彝素归内道场》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9年—约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早年曾应进士举,但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屡试不第,直至大历六年(771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才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他曾任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因元载、王缙获罪而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斐然,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送道士郄彝素归内道场
病老正相仍,忽逢张道陵。羽衣风淅淅,仙貌玉棱棱。
叱我问中寿,教人祈上升。楼居五云里,几与武皇登。
三、写作背景
卢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诗歌创作繁荣的时代,边塞诗尤为盛行。卢纶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歌创作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这首诗《送道士郄彝素归内道场》很可能是卢纶在与道士郄彝素交往过程中,受其道家思想启发,结合自己当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所创作的。诗中既表达了对道士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诗人自己病老相仍、仕途不顺的无奈与感慨。
四、诗词翻译
患病老正不断,忽逢张道陵。
羽衣随风飘动,仙貌如玉般棱棱。
呵斥我问中寿,教人祈祷上升仙界。
楼阁居于五云之中,几乎与武皇并肩。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道士郄彝素归内道场为线索,展现了诗人与道士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道家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首联“病老正相仍,忽逢张道陵”以诗人自身的病老之态开篇,营造出一种沉重而无奈的氛围。而“忽逢张道陵”则笔锋一转,引出了道士郄彝素,为全诗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张道陵是东汉时期的道教创始人,此处用以比喻郄彝素的高道之风,也暗示了诗人对道士的敬仰之情。
颔联“羽衣风淅淅,仙貌玉棱棱”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道士郄彝素的超凡脱俗。羽衣随风飘动,仙貌如玉般棱棱,这样的形象不仅令人向往,也进一步强化了道士的神秘感和高洁形象。
颈联“叱我问中寿,教人祈上升”通过道士与诗人的对话,展现了道士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追求。道士呵斥诗人询问中寿(即人的寿命),并教人祈祷上升仙界,这既体现了道士对生命超越的渴望,也透露出诗人对道士这种生活态度的羡慕和向往。
尾联“楼居五云里,几与武皇登”则将道士的居所描绘得如同仙境一般。楼阁居于五云之中,几乎与武皇并肩,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道士的高洁和超凡,也暗含了诗人对道家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六、诗词深度解读
《送道士郄彝素归内道场》这首诗,不仅是对道士郄彝素归隐生活的描绘和赞美,更是卢纶内心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展现。
从诗的结构来看,全诗以送别为线索,但并未局限于送别的场景和情绪。诗人通过道士的形象和言行,引发了自己对生命、对道教、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首联的“病老正相仍”不仅是对诗人自身境遇的描绘,也暗含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而“忽逢张道陵”则像是一束光,照亮了诗人内心的阴霾,引出了道士这一神秘而高洁的形象。
颔联和颈联通过对道士外貌和言行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道士的超凡脱俗和诗人对道士的敬仰之情。道士的羽衣风淅淅、仙貌玉棱棱,以及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追求,都让诗人深感震撼和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仅是对道士个人魅力的欣赏,更是对道教所倡导的超越生命、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刻认同。
尾联则将诗人的这种向往推向了高潮。道士的居所被描绘得如同仙境一般,楼阁居于五云之中,几乎与武皇并肩。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道士的高洁和超凡,也暗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在诗人看来,道士的生活是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他所渴望的。
然而,诗人的这种向往并非简单的逃避现实。在唐代中期那个诗歌创作繁荣、边塞诗盛行的时代,卢纶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学功底和敏锐观察力的诗人,他对边疆战事的观察和感受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在这首诗中,虽然诗人表达了对道士生活的向往,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这种向往更多地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是诗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一种心灵慰藉。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卢纶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追求精神自由、超越生命的理念对卢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中,诗人通过道士的形象和言行,展现了道教文化的魅力和深度,也表达了自己对道教文化的敬仰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