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皇帝感词》作者: 唐 卢纶
一、《杂曲歌辞·皇帝感词》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诗歌创作以边塞诗见长,气势雄浑,情感真挚,深受后世推崇。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举荐,才得以入仕,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卢纶的诗歌作品丰富,著有《卢户部诗集》传世。
二、古诗原文
《杂曲歌辞.皇帝感词》
提剑云雷动,垂衣日月明。禁花呈瑞色,国老见星精。
发棹鱼先跃,窥巢鸟不惊。山呼一万岁,直入九重城。
天衣五凤彩,御马六龙文。雨露清驰道,风雷翊上军。
高旍花外转,行漏乐前闻。时见金鞭举,空中指瑞云。
妙算干戈止,神谋宇宙清。两阶文物盛,七德武功成。
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归来献明主,歌舞隘春城。
天乐下天中,云軿俨在空。铅黄艳河汉,语笑合笙镛。
已见长随凤,仍闻不避熊。君王亲试舞,阊阖静无风。
三、写作背景
《杂曲歌辞·皇帝感词》是卢纶创作的一首描绘皇家威严与盛况的诗歌。卢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诗歌创作极为兴盛的时代。然而,唐朝与边疆民族时有冲突,战争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卢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这首诗歌,既展现了皇家的气派与威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风貌和诗人的内心情感。
四、诗词翻译
皇帝提剑出征,威势如云雷翻滚;他垂衣而坐,光明如同日月照耀。宫中花开呈瑞色,国老们仿佛见到了星宿的精华。船只出发,鱼儿先行跳跃;鸟儿窥视巢穴,却毫不惊慌。万民高呼万岁,声音直入九重高城。皇帝身着五彩天衣,骑着饰有六龙图案的御马。雨露滋润着清净的驰道,风雷伴随着上军的行进。高处的方令在花丛外转动,行漏的乐声在前方响起。时常可见金鞭高举,指向空中的瑞云。皇帝的妙算使干戈止息,神谋使宇宙清明。两阶的文物繁荣昌盛,七德的武功成就辉煌。皇帝在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归来后向明主献捷,歌舞充满了春城。天上的音乐降临人间,云軿庄重地停在空中。铅黄艳丽如同河汉,语笑与笙镛相合。已经见到长随凤凰的祥瑞,又听闻不避熊罴的勇猛。君王亲自试舞,阊阖之门静谧无风。
五、诗词赏析
《杂曲歌辞·皇帝感词》是一首充满华丽辞藻和宏伟气势的诗歌。卢纶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皇家的威严与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提剑云雷动,垂衣日月明”便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开篇,皇帝提剑出征的威势与垂衣而坐的威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皇帝的文武双全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接下来的“禁花呈瑞色,国老见星精”则进一步渲染了皇家的祥瑞之气和国老的尊贵地位。
诗歌中多次运用典故和象征元素,如“云雷动”、“日月明”、“五凤彩”、“六龙文”等,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意境,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卢纶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如“发棹鱼先跃,窥巢鸟不惊”、“天衣五凤彩,御马六龙文”等,将皇家的气派与威严展现得栩栩如生。
此外,诗歌还表达了诗人对皇家威严的赞美与敬仰之情。卢纶在诗中直接表达了对皇帝文治武功的钦佩和敬仰,这种情感真挚而热烈,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六、诗词深度解读
《杂曲歌辞·皇帝感词》不仅是一首描绘皇家威严与盛况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复杂情感的佳作。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风貌和价值观念。在唐代,皇权至高无上,皇帝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民族的领袖。卢纶通过描绘皇帝的威严与盛况,展现了唐代社会对皇权的崇拜和敬仰。同时,诗歌中还体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诗歌创作的兴盛。卢纶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唐代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歌蕴含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一方面,卢纶对皇家的威严与盛况充满了赞美与敬仰之情。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皇家的气派与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诗歌中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仕途坎坷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这种经历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诗歌中,他通过描绘皇家的威严与盛况,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自己对仕途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憧憬。
此外,这首诗歌还体现了卢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卢纶善于运用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描绘来展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节奏明快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元素来丰富诗歌的内涵和意境,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