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侍中春日过武安君庙》读书笔记

《奉陪侍中春日过武安君庙》作者: 唐 卢纶

一、《奉陪侍中春日过武安君庙》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他是北魏济州刺史的后代,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因元载、王缙获罪而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奉陪侍中春日过武安君庙

长裾间貔虎,遗庙盛攀登。白羽三千骑,红林一万层。
元臣达幽契,祝史告明征。抚坐悲今古,瞻容感废兴。
回风卷丛柏,骤雨湿诸陵。倏忽烟花霁,当营看月生。

三、写作背景

《奉陪侍中春日过武安君庙》一诗的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考,但根据卢纶的生平及唐代历史背景,可以推测此诗应作于其仕途中的某个阶段,或许是在他担任集贤学士或监察御史期间。武安君庙,很可能是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的庙宇,白起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安君。卢纶陪同侍中春日游览此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历史感慨与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四、诗词翻译

身着长衣的侍中大人,在勇猛的将士簇拥下,攀登着武安君的遗庙。

三千骑兵身着白衣,如林而立;红旗招展,层层叠叠,宛如红林万重。

贤臣们心领神会,与武安君的英灵达成了隐微的默契;祝史们虔诚地祷告,祈求着神明的昭示。

抚座沉思,不禁为古今的兴衰变迁而悲叹;瞻仰武安君的遗容,更感世事的无常与沧桑。

旋风卷起丛丛柏树,暴雨打湿了陵墓;

忽然间,烟雨消散,月光洒满营帐,映照出一片宁静与祥和。

五、诗词赏析

《奉陪侍中春日过武安君庙》是一首典型的借古喻今之作,卢纶通过描绘春日游览武安君庙的场景,抒发了对历史变迁、国家兴衰的深刻感慨。

首联“长裾间貔虎,遗庙盛攀登”以侍中大人的威严与武安君庙的庄严开篇,为全诗奠定了庄重的基调。颔联“白羽三千骑,红林一万层”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陪同侍中游览的壮观场面,既展现了唐代的军事力量,也暗示了武安君当年的赫赫战功。

颈联“元臣达幽契,祝史告明征”转入对贤臣与武安君英灵之间默契的描绘,以及祝史虔诚祷告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贤臣良将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神明庇护的祈求。尾联“抚坐悲今古,瞻容感废兴”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国家兴衰的感慨,抚座沉思,瞻仰遗容,不禁悲从中来。

最后两句“回风卷丛柏,骤雨湿诸陵。倏忽烟花霁,当营看月生”以自然景象的变幻收尾,既描绘了武安君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寓意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与国家的兴衰起伏。旋风卷柏、骤雨湿陵,象征着历史的动荡与变迁;而烟花霁后、月升营帐,则寓意着和平与宁静的到来,寄托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六、诗词深度解读

《奉陪侍中春日过武安君庙》不仅是一首描绘春日游览的诗篇,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历史哲理与忧国忧民情怀的佳作。卢纶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国家兴衰的深刻认识。他深知,无论是武安君这样的历史英雄,还是唐代的贤臣良将,都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车轮。国家的兴衰、朝代的更迭,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对历史漠然视之。相反,卢纶通过诗中的“抚坐悲今古,瞻容感废兴”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反思,提醒人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忧国忧民的情怀来看,卢纶在诗中流露出的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令人动容。他身处唐代中期,国家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但仍在努力恢复元气。卢纶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知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需要贤臣良将的共同努力。因此,他在诗中不仅缅怀了武安君这样的历史英雄,还表达了对当代贤臣良将的敬仰与期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能够激发更多人的爱国热情,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此外,卢纶在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来寓意历史与国家的变迁。旋风卷柏、骤雨湿陵象征着历史的动荡与国家的危难;而烟花霁后、月升营帐则寓意着和平与宁静的到来。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诗歌的寓意更加深刻、含蓄。

总的来说,《奉陪侍中春日过武安君庙》是一首充满历史哲理与忧国忧民情怀的佳作。卢纶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国家的深切关怀,还寄托了他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