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赠别友人》读书笔记

《冬夜赠别友人》作者: 唐 卢纶

一、《冬夜赠别友人》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祖籍范阳涿县,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但他诗才横溢,特别是边塞军旅诗,堪称一代佳作。他的诗作以雄浑豪放、气概非凡著称,如《塞下曲》等,生动描绘了边塞军旅生活,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豪情壮志。除了边塞军旅诗外,卢纶的其他诗作也颇具特色,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之作,又有细腻柔情之篇。

二、古诗原文

《冬夜赠别友人》

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
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归上国,应怜贡禹未成名。

三、写作背景

《冬夜赠别友人》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时期。卢纶在仕途上颇为坎坷,屡试不第,一生交游广泛。在这首诗中,他以悲凉的基调抒写了乱离中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透露出自己身世飘零、时局动荡的感伤情怀。

四、诗词翻译

我愁绪满怀地听着千家万户附近流水的潺潺声,心中满是相思之情,独自一人在月光下缓缓前行。秋霜浓重,已悄然侵上台阶边的暗色草丛,夜月明光照亮着城外连绵不绝的寒冷山峦。诗人多年来一直在外漂泊,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还经常会身染疾病。家中虽有几亩田园,可是由于无人耕种,逐渐变得荒芜。此刻他又要送别朋友乘坐驿车返回京城,对方一定会可怜其遭遇如同贡禹,诗人虽然才华满腹,却始终难以建功立业。

五、诗词赏析

《冬夜赠别友人》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全诗由卢纶在严冬时节送别友人时所见所感构成,通过描绘荒寒的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难舍难分之情。

首联“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直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时令,以及诗人内心的悲伤。流水潺潺,却不懂诗人的悲愁;万家灯火,也无法抚慰一颗孤寂之心。诗人独自在月下漫步,显得心绪不宁,愁情满怀。

颔联“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进一步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将诗人的孤寂和悲凉展现得淋漓尽致。霜露浓重,在暗夜里悄然侵入阶边的草丛;寒气逼人,皎洁的月光拂照着远处的重峦叠嶂。这两句诗炼字精妙,“侵、遍”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霜和月光的无处不在,而“暗草、寒山”则进一步渲染了冬夜的凄寒景象。

颈联“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追忆过往,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的遗憾。诗人多年来一直在外漂泊,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还经常会身染疾病。家中虽有几亩田园,可是由于无人耕种,逐渐变得荒芜。这种对过往生活的回顾,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艰辛与无奈,也加深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遗憾。

尾联“更送乘轺归上国,应怜贡禹未成名”,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诗人送别友人乘坐驿车返回京城,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期盼。他自比贡禹,表达出怀才不遇的悲怨之情。贡禹是西汉才子,也是名士董仲舒的弟子,他出身贫寒,好学不倦,虽然满腹经纶,却最终没有实现其远大梦想。诗人借此典故,传达出自己渴望才尽其用、大展宏图的强烈愿望。

六、诗词深度解读

《冬夜赠别友人》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卢纶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歌功底,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情。在冬夜的寒风中,那份深情厚谊显得格外珍贵。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卢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他通过描绘荒寒的景象来烘托内心的悲伤和孤寂,如“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两句,就通过秋霜、暗草、寒山、夜月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寒、孤寂的氛围。同时,他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千家流水声”与“相思独向月中行”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相思之情。

从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看,《冬夜赠别友人》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难舍难分之情,还透露出诗人身世飘零、怀才不遇的感伤情怀。诗人通过追忆过往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遗憾;通过自比贡禹,传达出自己渴望才尽其用、大展宏图的强烈愿望。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刻,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唐代社会动荡、战乱频发,许多文人墨客都经历了仕途坎坷、身世飘零的命运。卢纶的这首诗正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他通过描绘自己的艰辛生活和无奈处境,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困境和心声。

总的来说,《冬夜赠别友人》是一首充满深情厚谊和感伤情怀的送别诗。它不仅展现了卢纶作为唐代杰出诗人的诗歌功底和艺术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