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宿山中忆畅当》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出生于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家乡正当长安的东面。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他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情壮志的边塞诗,也有清新雅致的山水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偶宿山中忆畅当》
深山夜雪晴,坐忆晓山明。读易罢三卷,弹琴当五更。
薜萝枯有影,岩壑冻无声。此夕一相望,君应知我诚。
三、写作背景
《偶宿山中忆畅当》是卢纶在深山中偶然留宿时所作,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畅当的深深思念。卢纶一生仕途不顺,多次遭遇挫折,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低谷期,于深山中寻求心灵慰藉时所作。通过描绘雪后初晴的山景、深夜苦读的场景以及寂静无声的山林,卢纶巧妙地传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情的渴望。
四、诗词翻译
深山中夜雪初晴,我坐着回忆起那拂晓时分的明亮山色。读罢三卷《易经》后,我弹起了琴,直到五更时分。枯萎的藤蔓在月光下投下影子,岩石沟壑在寒夜中寂静无声。在这夜晚,我与你虽相隔遥远却心心相印,你应能感受到我的真诚。
五、诗词赏析
《偶宿山中忆畅当》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深山雪夜后的宁静画面,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首句“深山夜雪晴”以景起兴,描绘了一个清冷而宁静的深山雪夜后初晴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着,“坐忆晓山明”一句,诗人由眼前的雪景联想到拂晓时分的明亮山色,这种由实入虚的写法,既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透露出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读易罢三卷,弹琴当五更”两句,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深夜苦读《易经》和弹琴的生活片段,进一步展现了他在深山中的孤独与寂寞。读《易经》是寻求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而弹琴则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手段。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也暗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薜萝枯有影,岩壑冻无声”两句,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冬夜的寂静与孤独。枯萎的藤蔓在月光下投下影子,岩石沟壑在寒夜中寂静无声,这种静谧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独相互映衬,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最后两句“此夕一相望,君应知我诚”,诗人直接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他相信,在这夜晚,即使相隔遥远,友人也能感受到他的真诚与思念。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六、诗词深度解读
《偶宿山中忆畅当》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更是一幅深山雪夜后的心灵画卷。卢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清冷又宁静的深山世界。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全诗共分为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构成了起承转合的结构。首联以景起兴,描绘了深山雪夜后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通过描绘诗人的日常生活片段,进一步展现了他在深山中的孤独与寂寞;颈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冬夜的寂静与孤独,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互映衬;尾联则直接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从诗歌的情感来看,《偶宿山中忆畅当》充满了对友情的渴望与思念。卢纶在深山中偶然留宿,面对清冷而宁静的山景,他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友人畅当。这种思念之情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他通过读《易经》、弹琴等方式来寻求心灵慰藉,但始终无法排解内心的孤独。因此,当他在深山中与友人相望时,那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便显得尤为珍贵。
此外,《偶宿山中忆畅当》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深山、雪夜、枯藤、岩壑等元素,不仅构成了诗歌的意象世界,也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坎坷。卢纶在深山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一种自我救赎。他通过读《易经》来领悟人生的哲理,通过弹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最终在与友人的相望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卢纶的《偶宿山中忆畅当》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歌。它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深山雪夜后的宁静画面,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卢纶的诗歌才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人生的不易。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仿佛与诗人一同置身于那清冷而宁静的深山之中,共同感受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