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判官赴丰州》作者: 唐 卢纶
一、《送刘判官赴丰州》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出身名门,但早年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等人的举荐,得以步入仕途,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卢纶的诗歌风格多样,以边塞诗和送别诗最为著名,其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二、古诗原文
《送刘判官赴丰州》
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大漠山沉雪,长城草发花。
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
三、写作背景
《送刘判官赴丰州》这首诗作于唐代中期,当时边疆战事频仍,国家需要大批将士前往边疆戍守。刘判官即是被派往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县)的一位将领。卢纶与刘判官或为同僚,或为好友,在刘判官即将启程之际,卢纶写下此诗以表送别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祝愿,也透露出诗人自己对边疆战事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四、诗词翻译
我们举杯痛饮,吹奏着急促的军乐,满眼都是飞扬的风砂。大漠中,山岭被积雪覆盖,而长城内外,草木已经发芽开花。你此行肩负重任,必须以国事为重,耻于战败;敌人未退,切勿思念家乡。我也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如今却要与你这位智勇双全的左车分别,心中怎能不感到难过呢?
五、诗词赏析
《送刘判官赴丰州》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壮阔的送别诗。全诗以景起兴,以情收束,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边疆战事的深刻思考。
首联“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以饯别的场景开篇,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举杯痛饮、吹奏军乐,既是对友人的送别,也是对边疆战事的壮行。满眼的风砂,则暗示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和战事的艰难。
颔联“大漠山沉雪,长城草发花”,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边疆风光的独特魅力。大漠中,山岭被积雪覆盖,一片苍茫;而长城内外,草木已经发芽开花,春意盎然。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边疆环境的多样性,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此行既充满担忧又满怀希望。
颈联“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是诗人对友人的殷切嘱托。他提醒友人要以国事为重,耻于战败;在敌人未退之前,切勿思念家乡。这种嘱托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期望,也透露出他对边疆战事的深刻认识和忧虑。
尾联“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则是诗人情感的爆发。他自称也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但如今却要与这位智勇双全的友人分别,心中怎能不感到难过呢?这里的“左车”借用西汉李左车的典故,指刘判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评价和深深惜别之情。
六、诗词深度解读
《送刘判官赴丰州》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幅边疆风光的画卷,一首对边疆战事的赞歌,一篇对人生理想的抒发。
从诗歌的意境来看,“大漠山沉雪,长城草发花”两句,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了边疆风光的独特魅力。大漠的苍茫、长城的雄伟、山雪的洁白、草花的绚烂,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边疆画卷。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的热爱与向往,也暗示了他对友人此行的深深祝愿。
从诗歌的情感来看,全诗充满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边疆战事的深刻思考。首联的悲壮氛围、颔联的对比手法、颈联的殷切嘱托、尾联的深情惜别,都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期望。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边疆战事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从诗歌的主题来看,《送刘判官赴丰州》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对边疆战事的赞歌。诗人通过描绘边疆风光的壮丽、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望、抒发自己对边疆战事的关注和忧虑,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边疆将士的崇高敬意。这种主题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也激发了读者对边疆战事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他自称也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但现实却让他与友人分别。这种无奈和遗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激发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想、有追求,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前行。
总的来说,《送刘判官赴丰州》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壮阔的意境、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人生哲理,成为了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卢纶高超的诗歌技艺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对友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真挚情感。这首诗不仅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更值得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注入更多的勇气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