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但凭借诗才和社交能力,最终步入仕途,担任过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务。他的诗作以边塞军旅诗最为著称,风格雄浑豪放,情调慷慨激昂,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和边关生活的真实场景。卢纶的诗歌才华得到了当时许多权贵大僚的赏识和推荐,如宰相元载、王缙等人都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和帮助。
二、古诗原文
《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
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外栏黄鹄下,中柱紫芝生。
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望君兼有月,幢盖俨层城。
三、写作背景
《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是卢纶在唐代时期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具体创作时间虽无确切记载,但可以推测是在卢纶与杨德宗相交甚笃,且杨德宗即将离开前往徐州幕府任职之际。卢纶通过描绘彭祖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好友离别的深深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
四、诗词翻译
彭祖楼的四户八窗明亮剔透,玲珑精致仿佛逼近上清仙境。
楼外栏杆处黄鹄翩翩飞下,楼中柱子上紫芝茁壮生长。
楼身常常映照着云霞的色彩,时而还能听到箫管奏响的乐声。
望着你离去的方向,愿你能欣赏到美好的月亮,你的府邸建筑宛若层层叠叠的城楼。
五、诗词赏析
《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是一首典型的唐代送别诗,全诗以彭祖楼为起点,展开了对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卢纶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离别的感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联“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以彭祖楼的明亮和精致开篇,既展现了楼宇的宏伟壮丽,又暗示了离别的神圣和庄重。颔联“外栏黄鹄下,中柱紫芝生”,通过黄鹄和紫芝的意象,进一步烘托了离别的氛围。黄鹄象征着高飞远走,紫芝则寓意着吉祥如意,两者相结合,既表达了诗人对好友前程似锦的祝愿,又透露出对离别的不舍。
颈联“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通过云霞和箫管的意象,将离别的场景渲染得更加凄美动人。云霞的变幻莫测,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无奈;而箫管的乐声,则寄托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祝福。尾联“望君兼有月,幢盖俨层城”,以月亮和层城的意象作为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好友归途的关切和祝愿,又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不舍。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卢纶作为唐代诗人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六、诗词深度解读
《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文化层面来看,彭祖楼作为诗中的核心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彭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仙人,彭祖楼则因此成为了一个象征长寿和吉祥的地方。卢纶选择彭祖楼作为送别的背景,既表达了对好友长寿和吉祥的祝愿,也暗示了离别的神圣和庄重。同时,诗中的黄鹄、紫芝、云霞、箫管等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见的吉祥之物,它们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
从人生哲理层面来看,这首诗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离别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带来了痛苦和无奈,但也让人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光和深厚的友情。卢纶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表达离别的情感,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无常。同时,他也通过诗中的意象和语言,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离别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卢纶作为边塞军旅诗人的独特风格。虽然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其中也不乏雄浑豪放的气息。诗中的彭祖楼、云霞、箫管等意象,都带有一种壮阔和豪迈的感觉。这种风格与卢纶的边塞军旅诗相呼应,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多面性和才华。
总的来说,《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是一首充满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的送别诗。卢纶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离别的感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唐代诗人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这首诗不仅是对好友离别的深情送别,更是对人生无常和友情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