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后归终南别业》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早年读书勤奋,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但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多次应举,屡试不第。尽管仕途坎坷,卢纶的诗名却颇盛,著有《卢户部诗集》。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边塞诗的雄劲高昂,也有应酬诗的温婉细腻,反映了中唐时期文人的复杂心境。
二、古诗原文
《落第后归终南别业》
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
交疏贫病里,身老是非间。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
三、写作背景
《落第后归终南别业》是卢纶在大历五年(770年)又一次科举落第后所作。卢纶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这首诗便是他在落第后,黯然归家,回到位于终南山的别业时所作,表达了他内心的郁闷、无奈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四、诗词翻译
长久以来被名声所误,直到春天结束才回到山中。
科举落第如同鸟羽脱落,羞于言说命运,逢人只能强颜欢笑。
在贫病交加中,朋友疏远,身体在是非议论中逐渐老去。
还不如东溪的月亮,每晚都有渔翁相伴往还。
五、诗词赏析
《落第后归终南别业》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首联“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因追求功名而耽误时光,直到春天结束才回到山中的感慨。一个“误”字,道尽了诗人对科举制度的无奈与失望。
颔联“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通过“落羽”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诗人科举落第后的尴尬与难堪。他羞于言说自己的命运,逢人只能强颜欢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令人动容。
颈联“交疏贫病里,身老是非间”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落第后的生活状态。朋友疏远,贫病交加,身体在是非议论中逐渐老去。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个人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
尾联“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以景结情,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东溪的月亮每晚都有渔翁相伴往还,而诗人却孤独凄凉,无人问津。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六、诗词深度解读
《落第后归终南别业》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哲理性的作品。
从个人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诗是卢纶科举落第后心情的真实写照。他通过“久为名所误”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失望与无奈;通过“落羽羞言命”描绘了落第后的尴尬与难堪;通过“交疏贫病里,身老是非间”展现了落第后的生活困境与内心的痛苦挣扎;通过“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从社会现实层面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科举制度作为当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对士人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科举考试的残酷性也使得许多才华横溢的士人屡试不第,陷入了贫困与孤独的境地。卢纶的这首诗,正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与批判。
从哲理性层面来看,这首诗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东溪月、渔翁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仅是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更是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它启示我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光,享受生活的美好。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卢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对比等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诗既具有深刻的内涵,又富有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