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逢耿湋》作者: 唐 卢纶
一、《出山逢耿湋》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家族背景显赫。卢纶早年曾应进士举,但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推荐,步入仕途,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曾数次遭遇贬谪和牵连。卢纶的诗歌风格多样,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二、古诗原文
出山逢耿湋
云雪离披山万里,别来曾住最高峰。
暂到人间归不得,长安陌上又相逢。
三、写作背景
卢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边疆战事频仍、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出山逢耿湋》这首诗,很可能是卢纶在经历了一段隐居或漂泊生活后,偶然在长安街头与好友耿湋重逢时所作。诗中透露出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以及对与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
四、诗词翻译
山峦连绵,云雪纷飞,我曾在那万里之外的最高峰上居住。如今我暂时来到人间,却难以回归那昔日的隐居之地。没想到,在长安的街头巷尾,我们竟然再次相逢。
五、诗词赏析
《出山逢耿湋》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歌。全诗以景起兴,以情收束,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首句“云雪离披山万里”,以壮阔的山川景色开篇,营造出一种苍茫、辽阔的氛围。云雪纷飞,山峦连绵,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不安。次句“别来曾住最高峰”,则透露出诗人曾有过一段隐居或避世的经历,他曾在那万里之外的最高峰上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然而,第三句“暂到人间归不得”却笔锋一转,将诗人从虚幻的仙境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他暂时来到人间,却发现自己已难以回归那昔日的隐居之地。这里的“归不得”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留恋,也透露出他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感慨。
末句“长安陌上又相逢”,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在长安的街头巷尾,诗人竟然意外地与好友耿湋重逢。这种重逢的喜悦之情,与前文的悲凉与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六、诗词深度解读
《出山逢耿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卢纶高超的诗歌技艺,更深刻地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世界。
从诗歌的意境来看,“云雪离披山万里”所描绘的壮阔景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云雪纷飞、山峦连绵,既代表了诗人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纷扰与不安。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实际上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表达。
而“别来曾住最高峰”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深深怀念。那最高峰上的隐居生活,或许是他人生中最宁静、最超脱的一段时光。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他不得不暂时离开那仙境般的地方,来到纷扰的人间。这里的“别来”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留恋,也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暂到人间归不得”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推向了高潮。他暂时来到人间,却发现自己已难以回归那昔日的隐居之地。这种“归不得”的情感,既是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接受,也是对过往生活的深深怀念。诗人仿佛被现实所束缚,无法挣脱那无形的枷锁。
然而,正是在这种无奈与悲凉之中,诗人与好友耿湋的重逢却给他带来了一丝慰藉与喜悦。末句“长安陌上又相逢”,如同黑暗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诗人的心灵。这种重逢的喜悦之情,不仅冲淡了前文的悲凉与无奈,更让诗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真情。
从更深层次来看,《出山逢耿湋》这首诗还反映了卢纶对人生、对友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描绘自己与好友的重逢经历,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人生的感慨。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珍惜身边的友情与亲情,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卢纶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批判。他看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奈,但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或绝望。相反,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思考,使得卢纶的诗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