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作者: 唐 卢纶
一、《塞下曲》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北魏济州刺史、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早年仕途坎坷,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不第,安史之乱时避乱于江西鄱阳。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771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卢纶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卢纶的诗作多以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为主,主题多涉及唱和、赠答、送别、思归等,诗歌风格兼具盛唐余韵与自身特色。
二、古诗原文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三、写作背景
《塞下曲》是卢纶在边塞生活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卢纶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藩镇割据、边患仍未根除,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卢纶早年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举不第,后从军为元帅府判官,深入体验了边塞生活。在军营中,卢纶目睹了边塞的战争场景和将士们的生活,有感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精神,结合一次可能的敌军夜逃、我军追击的军事行动场景,创作出这首诗,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和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四、诗词翻译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原来是匈奴的首领单于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纷飞的大雪已经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五、诗词赏析
《塞下曲》以其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边塞将士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准备追击逃敌的壮丽画面。全诗仅二十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
首句“月黑雁飞高”,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的夜晚,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这一细节描写,既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寂静,又暗示了战争的紧迫性。
次句“单于夜遁逃”,直接点明了敌人的行动——趁着夜色仓皇逃遁。这一描写不仅体现了敌人的胆怯与无能,也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心。
第三句“欲将轻骑逐”,写将军得知敌军要逃走的消息后,决定带领轻骑兵去追击。这一决定不仅显示了将军的果断与勇敢,也体现了将士们对胜利的渴望和追求。
末句“大雪满弓刀”,则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纷飞的大雪不仅增添了环境的恶劣与艰苦,更突出了将军和将士们的英勇与刚毅。他们不畏严寒,不惧艰难,毅然决然地踏上追击敌人的征程。
整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激烈、豪迈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精神。
六、诗词深度解读
《塞下曲》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战争的诗歌,更是一首深刻反映诗人情感、展现边塞风光、颂扬将士精神的杰作。
从诗人情感的角度来看,卢纶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美。他亲眼目睹了将士们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准备追击逃敌的壮举,被他们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在诗中,他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将士们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
从边塞风光的角度来看,《塞下曲》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寂静、恶劣与艰苦。夜静月黑、雁群惊飞、大雪纷飞,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边塞风光的壮丽画卷。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从将士精神的角度来看,《塞下曲》颂扬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坚定信念和保家卫国的精神。他们不畏严寒、不惧艰难,毅然决然地踏上追击敌人的征程。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将士们的个人品质,也代表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诗人通过这首诗,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
此外,《塞下曲》还展现了卢纶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深刻见解。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而生动,意象丰富而深刻,情感真挚而强烈。他善于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来展现边塞生活和将士精神,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将士的英勇与无畏。这种风格和见解不仅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他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的杰出代表。
总的来说,《塞下曲》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深刻反映诗人情感、展现边塞风光、颂扬将士精神的边塞诗歌。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边塞生活和将士精神,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