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旁》读书笔记

《城旁》作者: 唐 王昌龄

第一部分 《城旁》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城旁》

降奚能骑射,战马百余匹。
甲仗明寒川,霜囗囗囗囗。(注:此处原文有缺字,不影响整体理解)
囗囗煞单于,薄暮红旗出。
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
脱却囗囗囗,囗囗沦狄天。(注:同上,原文有缺字)
匈奴不敢出,漠北开尘烟。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王昌龄的《城旁》创作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作为边塞诗人的代表,王昌龄的诗歌中常常洋溢着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王昌龄的诗歌中也流露出对和平的渴望。《城旁》一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边塞将士的英勇善战和匈奴的畏缩不敢出,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边塞风貌和民族自豪感。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奚族人擅长骑射,战马多达百余匹。铠甲兵器在寒冷的河川上闪耀着光芒。傍晚时分,红旗飘扬,将士们凯旋而归。城墙旁边,粗犷的少年骑着快马,挥舞着长鞭。他们脱下战袍,剑光如秋霜般凛冽。匈奴人因此不敢轻易出犯,漠北之地因此得以安宁,烟尘不起。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城旁》一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和将士们的英勇善战。首句“降奚能骑射,战马百余匹”便勾勒出一幅奚族人善战善骑的画面,战马百余匹更是彰显了其军事实力。接着,“甲仗明寒川,霜囗囗囗囗”一句,虽然原文有缺字,但不妨碍我们感受到铠甲兵器在寒冷河川上的耀眼与威严。

“囗囗煞单于,薄暮红旗出”一句,虽然同样有缺字,但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是描写将士们凯旋而归的场景。单于作为匈奴的首领,被将士们击败,傍晚时分,红旗飘扬,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

“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一句,则将镜头转向了城墙旁边的少年将士。他们粗犷豪放,骑着快马,挥舞着长鞭,充满了青春活力和英雄气概。

“脱却囗囗囗,囗囗沦狄天”一句,虽然原文有缺字,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将士们脱下战袍,剑光如秋霜般凛冽,彰显了他们英勇善战、不畏强敌的精神风貌。

最后,“匈奴不敢出,漠北开尘烟”一句,总结了全诗的主旨。由于将士们的英勇善战和严密防守,匈奴人不敢轻易出犯,漠北之地因此得以安宁,烟尘不起。这不仅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边塞风貌和民族自豪感,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将士们的赞美之情。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城旁》一诗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边塞的壮丽景象和将士们的英勇善战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诗中还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慷慨激昂的气概,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城旁》一诗作为王昌龄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边塞风貌和民族自豪感,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以下是对该诗的深度解读。

一、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

王昌龄作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歌中常常洋溢着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城旁》一诗便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诗中通过对边塞景象和将士们的英勇善战的生动描写,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

首先,诗中的边塞景象充满了壮丽和神秘感。奚族人的善战善骑、战马百余匹的壮观场面、铠甲兵器在寒冷河川上的耀眼与威严等,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战争与英雄气概的边塞世界。

其次,诗中对将士们的英勇善战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无论是凯旋而归的红旗飘扬,还是城墙旁边粗犷豪放的少年将士,都让读者感受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豪情壮志。

最后,诗中还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慷慨激昂的气概。这种情感和气概不仅体现在对边塞景象和将士们的描写上,还体现在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将士们的赞美之情上。这种情感和气概正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对民族自豪感的展现

《城旁》一诗还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不仅体现在对边塞景象和将士们的生动描写上,还体现在对匈奴人的畏惧和不敢出犯的描述上。

诗中通过对奚族人的善战善骑、战马百余匹的壮观场面以及将士们凯旋而归的红旗飘扬的描写,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军事实力和民族自信心。同时,诗中还通过对匈奴人的畏惧和不敢出犯的描述,进一步彰显了盛唐时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不仅是对自身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忠诚的体现。

三、对和平的渴望与赞美

尽管《城旁》一诗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慷慨激昂的气概,但其中也蕴含着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赞美。诗中的最后一句“匈奴不敢出,漠北开尘烟”便是对和平的最好诠释。

由于将士们的英勇善战和严密防守,匈奴人不敢轻易出犯,漠北之地因此得以安宁。这种安宁不仅是对将士们的英勇善战的肯定,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赞美。在盛唐时期,尽管频繁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诗人仍然坚信只有和平才能让人民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四、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的融合

《城旁》一诗不仅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等艺术手法,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种融合使得该诗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首先,诗中的描写手法生动传神。诗人通过对边塞景象和将士们的生动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战争与英雄气概的边塞世界。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手法,如“剑光如秋霜般凛冽”等,使得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其次,诗中的思想内涵深刻丰富。诗人通过对边塞景象和将士们的描写,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军事实力和民族自信心;通过对匈奴人的畏惧和不敢出犯的描述,彰显了盛唐时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和平的渴望与赞美,表达了对人民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诗中的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相得益彰、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使得该诗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成为了盛唐时期边塞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综上所述,《城旁》一诗作为王昌龄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边塞风貌和民族自豪感,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该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盛唐时期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