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作者: 唐 王昌龄
第一部分:《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6年或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才华横溢,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歌风格雄浑开阔,情感真挚深沉,尤其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将士情怀。他的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里空寥落。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
酒肆或淹留,渔泽屡栖泊。独行备艰难,孰辞干鼎镬。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理道须任贤,安人在求瘼。
故交负奇才,逸气包謇谔。隐轸经济策,纵横建安作。
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淇水徒自深,浮云不堪托。
吾谋适可用,天道岂辽廓。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是王昌龄在仕途不顺、心怀愤懑之际所作。当时,他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在淇水之滨,他与友人薛据相遇,两人相谈甚欢,王昌龄借此机会写下了这首长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同时,他还通过此诗寄赠给另一位友人郭微,共同分享自己的心声。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自从离开繁华的京城,我的心中便充满了萧索与落寞。
十年间我苦守章句之学,却换来万里空寥的失落。
北上登上蓟门远眺,只见茫茫沙漠无边无际。
我倚剑面对风尘,心中慨然思念着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英雄。
拂衣离开燕赵之地,驱马前行却满心惆怅。
天长的沧洲路上,我独自前行;日暮时分,抵达邯郸城郭。
有时在酒肆中淹留,有时在渔泽边栖泊。
我独行于世,备尝艰难,又怎能畏惧杀身之祸?
皇帝怀念淳古之风,而时俗却如此浮薄。
治理国家须任用贤才,安定民心需关怀百姓疾苦。
我的故交都负有奇才,超逸不凡又直言不阿。
他们胸怀经济之策,写下纵横建安风骨的诗作。
才华声望早已著称,风节信谊一贯重言诺。
可如今他们却各自操劳于州县,相隔千里难以谈笑戏谑。
我向东神驰远望贝丘,向西回顾尽头是虢略。
淇水空自流过,浮云也不能寄信请托。
我的才略倘能被赏识任用,登天之路就不会茫无着落。
不然就买下几亩山田,亲自挖井耕作,了此余生。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是王昌龄的一首长篇五言古诗,全诗情感真挚深沉,意境开阔深远。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为线索,巧妙地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
首段诗人以“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开篇,直接点明了离京后的心境变化。接着通过“十年守章句,万里空寥落”两句,道出了自己多年苦读却未能实现理想的失落与无奈。随后,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北上登蓟门所见到的茫茫沙漠和倚剑对风尘的慷慨激昂,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中段诗人转而叙述自己的行旅经历,通过“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等句,展现出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惆怅。同时,他还通过描绘酒肆淹留、渔泽栖泊等生活细节,进一步烘托出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然而,尽管生活艰辛,诗人却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持。他通过“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等句,表达了对淳古之风的怀念和对时俗浮薄的批判。
末段诗人则转而赞扬友人的才华与品质,通过“故交负奇才,逸气包謇谔”等句,展现出了对友人的深深敬意和赞美之情。同时,他还通过“吾谋适可用,天道岂辽廓”等句,表达了对自己才略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许。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诗人最终只能无奈地发出“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的悲叹。
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层次分明,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与反思,又有对现实的批判与无奈,还有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诗人在语言运用上也极为讲究,既有质朴自然的白描手法,又有深沉凝重的抒情笔触,使得全诗在情感真挚深沉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经历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社会意义与人生哲理的作品。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对人生、对理想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见解。
首先,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王昌龄所处的唐代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与动荡的时期。一方面,唐朝的繁荣与昌盛为文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黑暗也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王昌龄正是这样一个生活在矛盾与冲突中的文人。他在诗中通过对自己仕途不顺的叙述与反思,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与揭露。他通过“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等句,表达了对淳古之风的怀念与对时俗浮薄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深刻反思。
其次,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王昌龄在诗中展现出了对人生道路选择与坚持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叙述自己的行旅经历与内心感受,实际上是在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他在诗中既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追求,又展现出了对孤独与苦难的承受与坚持。这种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坚持,实际上是对人性深度的一种挖掘与展现。他通过“独行备艰难,孰辞干鼎镬”等句,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坦然面对与无畏精神;通过“吾谋适可用,天道岂辽廓”等句,则展现出了对自己才略的自信与对未来的期许。
再者,从理想追求的角度来看,王昌龄在诗中展现出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与坚定信念。他通过叙述自己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与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他深知实现理想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牺牲。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而是选择了坚持与奋斗。这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与坚定信念,实际上是对人性光辉的一种彰显与颂扬。
此外,从友情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王昌龄在诗中展现出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他通过叙述与友人薛据的相遇与交谈,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友情的珍视与感激之情。同时,他还通过寄赠此诗给郭微的方式,进一步展现出了对友情的维护与传递。他对友人的才华与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赞美之情,实际上是对人际关系中真诚与善良的一种颂扬与倡导。
最后,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也展现出了王昌龄高超的艺术造诣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等多种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经历。同时,他还注重语言的锤炼与音韵的和谐之美,使得全诗在情感真挚深沉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这种对艺术表现的追求与创新,实际上是对唐代诗歌艺术发展的一种推动与贡献。
综上所述,《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经历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社会意义与人生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王昌龄的思想世界与艺术追求,也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与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