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作者: 唐 王昌龄
第一部分:《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生活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但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诗人交厚,其诗作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的诗风雄浑豪放,情感深沉真挚,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
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
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王昌龄在仕途上屡遭贬谪,其内心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天宝八载(749年),王昌龄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一带)途经武陵时,创作了《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此时的他,面对官场的纷扰与世俗的污浊,内心渴望寻求一片宁静与清明之地。武陵的开元观及其黄炼师给了他这样的启示与慰藉,使他萌生了归隐与投身道教的念头。这组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表达了王昌龄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道教生活的向往。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松林间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黄炼师,童子正在一旁烧香,仿效禹步进行祭祀。我想要探访桃源,沿着溪路前行,却忽然听到鸡犬的啼鸣声,让人心生疑虑。先贤们盛赞的桃花源,那里的人们怎能忍受武陵郡这污浊纷扰的尘世呢?我听说秦朝时有人为了躲避战乱而隐居此地,至今仍不与外界沟通。开元观的山门空虚而清静,与外界的官场役吏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我暂时因问俗事来到这里,却立刻被这真境所吸引,想要投身道教,依归道源。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是王昌龄在贬谪途中所作的一组诗,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首句“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黄炼师与童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为全诗定下了清幽的基调。接着,“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一句,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怀疑。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两句,诗人直接表达了对桃花源的羡慕与对武陵郡现实的不满。先贤们盛赞的桃花源是那样的美好与纯净,而现实中的武陵郡却是污浊纷扰,让诗人感到自己愧对这片土地。这种对比与反差,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批判。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桃花源的神秘与与世隔绝的特点。秦朝时为了躲避战乱而隐居此地的人们,至今仍不与外界沟通,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让诗人深感敬佩与向往。
后两句“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则通过对比开元观的宁静与官场的纷扰,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开元观的山门空虚而清静,与外界的官场役吏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让诗人更加坚定了投身道教的决心。
最后两句“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志。他暂时因问俗事来到这里,却立刻被这真境所吸引,想要投身道教,依归道源。这种对道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是诗人在现实困境中寻找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体现。
整组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深邃丰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道教生活的向往。王昌龄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深邃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画面,让我们在品味其诗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追求与向往。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不仅是一组描绘道教生活与表达归隐之志的诗作,更是一首深刻反映王昌龄内心世界与人生追求的艺术佳作。通过对这组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王昌龄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
首先,从主题思想来看,这组诗表达了王昌龄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在仕途上屡遭贬谪的他,面对官场的纷扰与世俗的污浊,内心充满了无奈与痛苦。而武陵的开元观及其黄炼师则给了他一片宁静与清明之地,让他找到了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通过对道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王昌龄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执着。
其次,从艺术手法来看,王昌龄在这组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使得诗作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例如,他运用了对比与反差的手法,将开元观的宁静与官场的纷扰、桃花源的纯净与武陵郡的污浊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道教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同时,他还运用了典故与象征的手法,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与道教文化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王昌龄在这组诗中还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他的诗作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邃丰富,既有边塞诗的雄浑豪放之气,又有山水诗的清新自然之风。通过对道教生活的描绘与归隐之志的表达,王昌龄展现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审美追求。
进一步解读这组诗,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人生智慧。王昌龄通过对道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他认为,只有摆脱世俗的束缚与纷扰,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正是王昌龄人生智慧的体现。
同时,这组诗也反映了王昌龄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在仕途上屡遭贬谪的他,逐渐意识到官场的纷扰与世俗的污浊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与满足。相反,只有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与升华,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与追求,正是王昌龄人生智慧的又一体现。
此外,这组诗还体现了王昌龄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破坏。通过对道教生活的描绘与归隐之志的表达,王昌龄展现了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追求。这种理念与追求不仅符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精神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启示。
综上所述,《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不仅是一组描绘道教生活与表达归隐之志的诗作,更是一首深刻反映王昌龄内心世界与人生追求的艺术佳作。通过对这组诗的深度解读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王昌龄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人生智慧、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