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作者: 唐 王昌龄
第一部分:《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6年,另说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大臣。他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县尉、江宁县丞等职。因仕途不顺,屡遭贬谪,最终在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任上,遭遇安史之乱,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的诗作情感丰富,气势磅礴,尤其擅长七绝,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诸侯分楚郡,饮饯五溪春。
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是王昌龄在贬谪期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当时,王昌龄与田太守、司马卢溪等人相聚于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带),共同为即将离任的司马卢溪送行。司马卢溪作为卢溪郡太守,因故被贬或调任,王昌龄在席间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怜惜。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诸侯分割了楚地的疆土,
我们在五溪的春色里设宴饯行。
那清澈的山水闪耀着远方的光辉,
我们都怜惜你这个被贬谪的臣子。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送别诗。首句“诸侯分楚郡”以历史背景开篇,既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楚地武陵,又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次句“饮饯五溪春”则直接描绘了送别的场景,五溪的春色与离别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添几分哀愁。
三、四句“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五溪和清澈的山水,来抒发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山水之清晖,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但在此时此地,却成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楚。因为即将离去的友人,正是一个被朝廷放逐或贬谪的臣子。诗人与在座的宾客,都对这个逐臣充满了同情与怜惜。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了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借景抒情,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不仅是一首简单的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了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的佳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入解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时局的独特见解。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友人的离别之情上,而是通过送别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人生、对政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人借司马卢溪的被贬谪,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的不满和批判。在诗人看来,一个忠诚于国家、有才能的臣子,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贬谪远方,这是何等的悲哀和不公。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王昌龄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人通过描绘五溪的春色和清澈的山水,来抒发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怜惜。这种手法不仅使得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且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再者,从诗歌的语言风格来看,王昌龄的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流畅自然。诗人没有使用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送别的场景和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得诗歌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此外,从诗歌的文化内涵来看,《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还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诸侯分楚郡”这一句就涉及到了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历史背景;“饮饯五溪春”这一句则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送别习俗和文化传统。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强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价值。
最后,从诗歌的思想价值来看,《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怜惜,更表达了对人生、对政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他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一颗坚定的心和一份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考验。
综上所述,《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艺术手法高超、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文化内涵丰富、思想价值深刻的佳作。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