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衔泥》作者: 唐 韦应物
第一部分:《燕衔泥》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博,世称“韦苏州”。他出生于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唐代官员和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韦应物的诗作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哲思。《燕衔泥》便是他借燕子衔泥筑巢这一常见景象,寄托自己对生命、智慧与处世哲学的深刻思考的佳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燕衔泥》
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
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
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何为地上衔泥滓。
杏梁朝日巢欲成,百鸟之智莫与齐。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燕衔泥》的创作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可以从韦应物的生平与诗作风格中窥见一二。韦应物一生历经宦海浮沉,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悟。他晚年闲居苏州,寄情山水,对自然界的生灵有着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燕衔泥》便是他在观察燕子衔泥筑巢的过程中,有感而发,借燕子之智,抒发自己对生命意义、处世哲学的独特见解。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燕子衔着泥,叫声喽喽作响,尾巴湿漉漉的。秋天离去时它们不知飞往何处,春天到来时又能再次相见。它们难道不能高飞于碧云之间,为何要在地上衔泥筑巢呢?在朝阳的映照下,燕子在杏梁上筑巢即将完成,这种智慧,百鸟之中无人能及。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燕衔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燕子衔泥筑巢的生动画面。首联“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便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燕子衔泥时的忙碌与辛劳。颔联“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则通过燕子的迁徙习性,表达了生命的循环与不息。颈联“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何为地上衔泥滓”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了燕子为何选择在地上衔泥筑巢的疑问,实则暗含了诗人对生命意义与处世哲学的思考。尾联“杏梁朝日巢欲成,百鸟之智莫与齐”则赞美了燕子的智慧与勤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与赞美。
整首诗通过描绘燕子衔泥筑巢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处世哲学的深刻思考。燕子虽微小,但其勤劳、智慧与顺应自然的生存方式,却给诗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诗人通过燕子之智,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处世哲学的独到见解。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燕衔泥》不仅仅是一首描绘燕子衔泥筑巢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生命赞歌。韦应物通过燕子这一微小而常见的生灵,展现了生命的智慧与力量,表达了对生命意义、处世哲学的独特见解。
首先,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看,《燕衔泥》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与赞美。燕子虽微小,但其勤劳、智慧与顺应自然的生存方式,却展现了生命的伟大与崇高。诗人通过赞美燕子的智慧与勤劳,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与赞美。在诗人看来,生命无论大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都值得我们去尊重与珍视。
其次,从处世哲学的角度来看,《燕衔泥》也蕴含了诗人对处世哲学的独到见解。燕子选择在地上衔泥筑巢,而非高飞于碧云之间,这实则是一种顺应自然、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燕子的这一选择,表达了对处世哲学的深刻思考。在诗人看来,人生在世,应当顺应自然、脚踏实地,而非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成长与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者,从艺术特色的角度来看,《燕衔泥》也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语言简洁朴素,情感真挚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与繁复的修辞,但却能够深入人心、引人深思。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生动的描绘,将燕子衔泥筑巢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自己对生命意义、处世哲学的思考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智慧。
此外,《燕衔泥》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它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佳作之一,不仅展现了韦应物的艺术才华与思想深度,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与人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诗中所蕴含的生命哲学与处世哲学,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与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进一步解读《燕衔泥》的深层含义,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生命、智慧与处世哲学的深刻思考。在诗人看来,生命是宝贵的,无论大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智慧则是生命的力量之源,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处世哲学则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与方法,它决定了我们如何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成长与进步。燕子衔泥筑巢的景象,便是对这三种元素的完美诠释。
最后,《燕衔泥》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感悟。它告诉我们,生命虽然短暂而有限,但只要我们珍惜每一刻、努力前行,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顺应自然、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以及运用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成长与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