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送黎六郎》读书笔记

《杂言送黎六郎》作者: 唐 韦应物

第一部分:《杂言送黎六郎》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博,世称“韦苏州”,是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早年豪纵不羁,后步入仕途,历经宦海浮沉,晚年寓居苏州,寄情山水,诗风恬淡高远,意境深远。韦应物的诗作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朴素,善于以景寓情,借物抒怀。《杂言送黎六郎》便是他众多送别诗中的佳作,展现了韦应物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无限感慨。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杂言送黎六郎

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
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
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
河南庭下拜府君,阳城归路山氛氲。
山氛氲,长不见。钓台水渌荷已生,少姨庙寒花始遍。
县闲吏傲与尘隔,移竹疏泉常岸帻。
莫言去作折腰官,岂似长安折腰客。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杂言送黎六郎》是韦应物为送别友人黎六郎(寿阳公之子)赴任阳城少府而作。黎六郎出身豪门,才华横溢,与韦应物情谊深厚。韦应物在友人即将远行之际,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祝福,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深情厚谊的送别诗。诗中既表达了对黎六郎才华的赞赏与未来的期许,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无限感慨。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清澈的冰壶虽见底,却未算是最清澄。你这位少年如玉般纯洁美好,早已声名远扬。听说嵩山之上多有古寺,你不嫌弃阳城官职卑微,欣然前往。你出身豪门,家教严谨,清晨辞别家人,骑马出东郊,柳絮飘扬。在河南庭下拜见府君,归途中山色朦胧。山色朦胧,长久不见你的身影。钓鱼台边水色碧绿,荷花已生;少姨庙旁,寒花初放。县衙清闲,官吏傲骨自守,远离尘嚣,常移竹疏泉,掀起头巾,自在逍遥。别说去做那低头弯腰的官,哪比得上长安那些逢迎权贵的官员呢。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杂言送黎六郎》是一首充满深情厚谊的送别诗,韦应物在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首联“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以“冰壶”比喻黎六郎的纯洁无瑕,以“少年如玉”形容其才华横溢,既表达了对黎六郎的赞赏之情,也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脱俗的基调。

颔联“闻话嵩峰多野寺,不嫌黄绶向阳城”则通过黎六郎对官职的淡泊态度,展现了他的高洁品质。他听闻嵩山之上多有古寺,便欣然前往阳城赴任,不计较官职的高低,这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令人钦佩。

颈联“朱门严训朝辞去,骑出东郊满飞絮”描绘了黎六郎离别的场景。他出身豪门,家教严谨,清晨辞别家人,骑马出东郊,柳絮飘扬,既渲染了离别的氛围,也寓意着黎六郎前程似锦,如柳絮般飞扬。

尾联“县闲吏傲与尘隔,移竹疏泉常岸帻。莫言去作折腰官,岂似长安折腰客”则是对黎六郎未来生活的祝愿和期望。诗人希望他能在县衙中保持傲骨自守,远离尘嚣,常移竹疏泉,掀起头巾,自在逍遥。同时,也告诫他不要去做那低头弯腰的官,哪比得上长安那些逢迎权贵的官员呢。这种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令人动容。

整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韦应物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杂言送黎六郎》不仅是一首充满深情厚谊的送别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风情画和一幅深刻的人生哲理图。韦应物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美好祝愿,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生的哲理。

首先,从社会风貌的角度来看,《杂言送黎六郎》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诗中提到的“嵩峰多野寺”、“黄绶向阳城”等细节,不仅描绘了黎六郎赴任阳城的路线和场景,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体制、官员选拔制度以及文化风貌。嵩山作为五岳之一,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多有古寺,反映了唐代宗教文化的繁荣;而“黄绶向阳城”则揭示了当时官员的选拔和任命制度,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运作。

其次,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杂言送黎六郎》揭示了人生的选择与价值。黎六郎出身豪门,才华横溢,却选择赴任阳城少府这一相对卑微的官职,这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这种高洁的品质和超脱的情怀令人钦佩。韦应物在诗中通过对黎六郎的赞赏和祝愿,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官职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少,而在于能否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高尚,能否在世俗的纷扰中保持一份清醒和超脱。

再者,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杂言送黎六郎》展现了韦应物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他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离别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既清新又深情的氛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例如,“冰壶见底未为清”与“少年如玉有诗名”形成对比,突出了黎六郎的纯洁无瑕和才华横溢;“县闲吏傲与尘隔”与“长安折腰客”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黎六郎未来生活的祝愿和期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此外,《杂言送黎六郎》还体现了韦应物深厚的情感世界和人文关怀。他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己对家庭、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关注友人的成长和未来,关心社会的风貌和变迁,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情感世界和人文关怀,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最后,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杂言送黎六郎》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特质,也为我们提供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通过对《杂言送黎六郎》的深入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要珍惜友情、追求高尚、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以更加积极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