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后北楼作》作者: 唐 韦应物
一、《寒食后北楼作》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博,世称“韦苏州”,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曾任侠使气,后折节读书,步入仕途,但仕途并不顺遂。晚年闲居苏州,寄情山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田园山水诗。韦应物的诗作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微妙变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寒食后北楼作》便是其晚年闲居期间的佳作之一。
二、古诗原文
寒食后北楼作
唐·韦应物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宁知故园月,今夕在兹楼。
衰莲送馀馥,华露湛新秋。
三、写作背景
《寒食后北楼作》创作于韦应物晚年闲居苏州期间。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冷食的习俗。韦应物在寒食节过后,独自登上北楼,眺望远方,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目睹了寒食节后的园林景象,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节日的欢乐,同时也触发了对故园、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于是,他提笔写下此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诗词翻译
园林中刚刚度过了寒食节这个新的节日,风中飘舞的花瓣扰乱了高楼。远远听到击鼓的声音,那是军队中在玩蹴鞠游戏的欢乐声响。哪里知道故乡的月亮,今晚却照耀着这座北楼。衰败的莲花散发着余香,清晨的露水闪耀着新秋的光芒。
五、诗词赏析
《寒食后北楼作》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佳作。诗人韦应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寒食节后的园林景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之中。
首联“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直接点题,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寒食节刚过,园林中仍弥漫着节日的气息。风中飘舞的花瓣,如同纷飞的思绪,扰乱了高楼,也扰乱了诗人的心绪。这两句诗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寒食节后的园林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基调。
颔联“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进一步描绘了节日的欢乐氛围。远远听到击鼓的声音,那是军队中在玩蹴鞠游戏的欢乐声响。这两句诗通过听觉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寒食节后的热闹与欢乐。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虽然身处异地,但心却与故乡的亲人紧密相连。
颈联“宁知故园月,今夕在兹楼”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深深怀念。哪里知道故乡的月亮,今晚却照耀着这座北楼。这两句诗以月亮为媒介,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遥远的故乡。月亮,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的情感内涵。诗人通过仰望月亮,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尾联“衰莲送馀馥,华露湛新秋”则以衰败的莲花和清晨的露水作结,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衰败的莲花虽然已不再盛开,但仍散发着余香;清晨的露水闪耀着新秋的光芒,预示着季节的更迭。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也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诗人通过对衰败莲花和清晨露水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意境深远悠长。诗人韦应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寒食节后的园林景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之中。同时,他也通过对故园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六、诗词深度解读
《寒食后北楼作》不仅是一首描绘寒食节后园林景象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与哲理思考的诗歌。以下是对该诗的深度解读。
1. 节日氛围与人生感悟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文化内涵。在韦应物的笔下,寒食节后的园林景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风中飘舞的花瓣、远远传来的击鼓声、军队中玩蹴鞠游戏的欢乐声响……这些生动的画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然而,在这欢乐的氛围背后,诗人却流露出对故园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情感上的转折,不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节日的欢乐是短暂的,而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却是永恒的。诗人通过寒食节后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 视觉与听觉的交织
在《寒食后北楼作》中,韦应物巧妙地运用了视觉与听觉的交织来描绘园林景象和节日氛围。首联“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以视觉描写为主,展现了寒食节后的园林风光。颔联“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则以听觉描写为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这种视觉与听觉的交织,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园林景象和节日氛围。
3. 月亮与思乡之情的象征
月亮,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作思乡之情的象征。在《寒食后北楼作》中,韦应物也巧妙地运用了月亮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故园的深深怀念。颈联“宁知故园月,今夕在兹楼”以月亮为媒介,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遥远的故乡。月亮,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的情感内涵。它不仅代表着故园的亲人和美好的回忆,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通过对月亮的仰望,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4. 衰败莲花与生命短暂的隐喻
尾联“衰莲送馀馥,华露湛新秋”以衰败的莲花和清晨的露水作结,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衰败的莲花虽然已不再盛开,但仍散发着余香;清晨的露水闪耀着新秋的光芒,预示着季节的更迭。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也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衰败的莲花在这里被用作生命短暂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通过对衰败莲花的描写,诗人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和生命的美好。
5. 诗歌的情感层次与结构安排
《寒食后北楼作》在情感层次和结构安排上也有着独到之处。整首诗以寒食节后的园林景象为引子,逐渐引出诗人对故园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上由欢乐转为忧伤,再转为对生命短暂的沉思。这种情感上的转折和递进,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同时,诗人在结构安排上也注重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首联和颔联以描绘园林景象和节日氛围为主,颈联和尾联则以表达思乡之情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为主。这种结构安排不仅使得诗歌更加紧凑有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诗歌的主旨大意。
6. 诗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寒食后北楼作》作为一首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佳作,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之一,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韦应物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在《寒食后北楼作》中,韦应物通过对寒食节后的园林景象的描绘和对故园的怀念之情的表达,展现了唐代士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他也通过对衰败莲花和清晨露水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认识。这种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不仅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7. 诗歌与个人经历的交织
韦应物的一生历经仕途波折,晚年闲居苏州,寄情山水。这种独特的个人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寒食后北楼作》便是其晚年闲居期间的佳作之一。在这首诗中,韦应物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诗歌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他通过描绘寒食节后的园林景象和表达对故园的怀念之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他也通过对衰败莲花和清晨露水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这种诗歌与个人经历的交织,不仅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诗歌的主旨大意。
8. 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寒食后北楼作》作为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派佳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启示。它不仅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与素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态度与选择。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也可以像韦应物一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