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胡马》作者: 唐 韦应物
第一部分:《调笑令·胡马》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约792年),字义博,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官员。他出身于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官宦世家,父亲韦銮曾任都督府长史。韦应物早年豪纵不羁,步入仕途后历任洛阳丞、鄠县令、栎阳令等地方官职。他性格刚直,不畏权贵,后因遭人陷害被贬为滁州刺史。韦应物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同时他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他的词作虽不如诗作著名,但《调笑令·胡马》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出了边塞风情与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成为其词作中的佳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调笑令·胡马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调笑令·胡马》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这一时期唐朝正面临着边疆危机,安禄山的军队对长安形成了威胁。韦应物因遭人陷害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边关的他心情十分沉重。他的担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更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在这种背景下,韦应物创作了这首《调笑令·胡马》,以胡马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身处边关时的孤独和忧虑。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它在沙地和雪地中奔跑,独自嘶鸣着,不断地朝东望又朝西望,但始终找不到出路。迷失了方向,迷失了方向,在无尽的边草中,直到夜幕降临。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这首《调笑令·胡马》以胡马这一核心意象,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出了边塞风情与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草原景色,将迷路的骏马放在广阔昏暗的背景中,营造出了一种苍茫、孤寂的氛围。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开篇即以叠句的形式强调了胡马的身份和所处的特殊环境——荒凉的燕支山下。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山丹县东,是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的一座名山,在诗词中常作为边塞的象征。胡马被远放在此,远离了它们熟悉的环境,暗示着一种漂泊与孤独。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这两句生动逼真地刻划了迷路的骏马那种焦躁、彷徨的神态。胡马在沙地和雪地中奔跑、嘶鸣,不断地朝东望又朝西望,但始终找不到出路。这种无助和迷茫的情绪,通过胡马的形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这里再次运用了叠句的形式,进一步渲染了胡马的迷茫和无助。边草无穷无尽地向四外延伸开去,一眼望不到尽头;天色将晚,夕阳西下,斜晖映照着边草,更增添了一种凄凉的色彩。这种景象不仅描绘了边塞草原的广袤无垠和空旷寂寥,也象征着戍边生活的漫长和单调,以及戍边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整首词意境浑厚高远,语言简炼淡雅。词名义上是写马,并展现了草原风光,但同时也透露了边塞自然环境的严酷和人在这种环境下的迷悯孤独心境。通过胡马这一意象,韦应物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戍边者生活艰辛的同情和关注。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调笑令·胡马》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风情的佳作,更是一首富含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诗词。通过对胡马这一意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韦应物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意图。
首先,胡马作为本词的核心意象,承载了丰富的内涵。胡马原产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它们通常具有高大、矫健的特点,象征着力量和自由。在古代诗词中,胡马常常与边塞战争、戍边生活联系在一起。这里的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远离了它们熟悉的环境,暗示着一种漂泊与孤独。同时,马作为人类的伙伴和战争工具,它的境遇也反映出了戍边者的命运。马的孤独可能象征着戍边战士远离家乡、在边疆的孤独寂寞;马的迷茫和无助则暗示了他们在战争中的迷茫与无助。
其次,词中的燕支山、边草、日暮等意象也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燕支山作为边塞的象征,为全词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边塞氛围。边草无穷无尽地向四外延伸开去,既描绘了边塞草原的广袤无垠和空旷寂寥,也象征着戍边生活的漫长和单调。日暮则代表着一天的结束和时光的流逝,与迷路的胡马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紧迫而又绝望的氛围。
此外,韦应物在词中还运用了回环往复、以景衬情、白描等艺术手法。如“胡马,胡马”“迷路,迷路”等叠句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的韵律感,而且突出了重点意象。以景衬情的手法则使得情感更加含蓄、深沉。全词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胡马和边塞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主题上来看,《调笑令·胡马》不仅反映了边塞之苦和戍边者的孤独,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漂泊与无奈的感慨。韦应物通过对胡马命运的关注,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意义的深刻反思。他意识到战争对生命的扭曲和破坏,以及它给无数的人和动物带来的苦难。同时,他也通过胡马在边塞迷路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生命漂泊无依的感慨。无论是胡马还是戍边者,他们都在这无情的边塞环境中挣扎、迷茫,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宿。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调笑令·胡马》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它反映了唐朝时期边疆战争频繁、戍边生活艰辛的社会现实。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边塞文化、戍边生活以及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同时,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调笑令·胡马》是一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极高的词作。它以胡马为切入点,通过巧妙的意象运用、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出了边塞之苦、战争之思以及生命的漂泊与无奈等深刻主题。这首词不仅在韦应物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在整个中国古代边塞诗词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边塞生活的真实与残酷,同时也启发我们对战争、生命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