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作者: 唐 柳宗元
第一部分 《咏荆轲》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咏荆轲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咏荆轲》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柳宗元在读古书时有感而作。当时柳宗元身处荒僻的永州(今属湖南),且官赋闲职。柳宗元借咏叹荆轲刺秦之事,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历史上政治短视与盲动的轻蔑。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燕国与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此十分忧虑。他决定用樊於期的脑袋作信物,让荆轲带上匕首行刺秦王。荆轲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轲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咏荆轲》是柳宗元咏史怀古诗中的佳作,全诗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描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展现了荆轲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
首先,从结构上看,全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开篇即点明燕秦不两立的背景,为荆轲刺秦的行为铺垫了历史必然性。接着,诗人详细叙述了荆轲受太子丹派遣,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地图前往秦国的过程,以及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这些描写为后文荆轲刺秦的紧张激烈场面做了充分的铺垫。
其次,从语言运用上看,柳宗元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和精炼有力的词汇,使得全诗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如“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一句,既写出了易水送别的悲壮气氛,又表现了荆轲义无反顾的英勇精神。又如“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一句,通过电光闪耀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荆轲刺秦时的紧张激烈场面,同时也暗示了荆轲剑术不精的遗憾。
此外,柳宗元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荆轲刺秦这一事件的深刻见解。他认为荆轲虽然勇敢无畏,但其行为却是一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这种见解体现了柳宗元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政治智慧。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咏荆轲》不仅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政治抒情诗。柳宗元在诗中通过对荆轲刺秦事件的描绘和评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历史上政治短视与盲动的轻蔑。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荆轲刺秦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强秦崛起,对周边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燕太子丹为了报仇雪恨,决定派遣荆轲行刺秦王。然而,这一行为却未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柳宗元在诗中通过对荆轲刺秦事件的描绘,揭示了历史上政治短视与盲动的危害性。
其次,从人物塑造来看,柳宗元笔下的荆轲是一个勇敢无畏、真诚刚毅的英雄形象。然而,他也有愚狂的一面。荆轲虽然明知刺秦行动凶多吉少,但仍然义无反顾地前往秦国。这种英勇精神值得赞扬,但其行为却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柳宗元通过对荆轲性格的深刻剖析,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复杂情感和评价。
再者,从政治观念来看,柳宗元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一和和平稳定的向往。他认为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柳宗元反对使用暴力和欺诈手段来实现国家统一和扩张领土,主张通过讲信义和实行仁政来赢得民心和支持。这种政治观念体现了柳宗元深邃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此外,柳宗元在诗中还对历史上流传的史事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他认为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这种批判和反思精神体现了柳宗元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严谨态度和独立思考精神。
最后,从艺术特色来看,《咏荆轲》具有鲜明的咏史怀古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全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精炼有力的词汇,使得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柳宗元还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布局,使得全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动人。这种艺术特色使得《咏荆轲》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咏史怀古诗。
综上所述,《咏荆轲》不仅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的佳作,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政治智慧的政治抒情诗。柳宗元通过对荆轲刺秦事件的描绘和评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历史上政治短视与盲动的轻蔑。同时,他还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布局,使得全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动人。这种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使得《咏荆轲》成为了一首具有永恒魅力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