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别梦得》作者: 唐 柳宗元
第一部分:《重别梦得》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仕途坎坷,因参与政治改革而屡遭贬谪。他的文学作品以深沉、含蓄、凝练见长,常常借自然景物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考。在贬谪生涯中,柳宗元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作品,其中《重别梦得》便是他与挚友刘禹锡分别时所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重别梦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两人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然而,次年三月,他们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分别,柳宗元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无奈,于是作此诗赠予刘禹锡,以表深情厚谊。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二十年来,我们共同经历了世间的种种磨难与欢乐,如今却在这岔路口上各自奔向西东。如果皇帝的恩德允许我们辞官归田,那么晚年时,我们定要成为相邻而居的老翁。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重别梦得》是一首情深意长的送别诗。柳宗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诉说了自己与刘禹锡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离别的无奈。
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感慨,更凸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共同的命运。
次句“今朝岐路忽西东”,通过“今朝”与“二十年来”的时间对比,以及“西东”的分离与以往共同经历的对比,突出了此次二人分别的突然和不舍。这里的“岐路”不仅指实际的分别之路,更象征着人生中的选择与离别,充满了无奈与惆怅。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则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设想如果有一天能够得到皇帝的恩准,允许他们辞官归田,那么晚年时他们就能成为相邻而居的老翁,共度余生。这一愿景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又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诗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离别,以真挚的情感慰藉友人,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友谊。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柳宗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离别的痛苦与无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重别梦得》不仅是一首情深意长的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的佳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
一、深厚的友谊与共同的命运
“二十年来万事同”,这一句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感慨,更是对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深厚友谊和共同命运的深刻揭示。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在文学上相互切磋,共同经历了宦海浮沉、人世沧桑。这种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命运,使得他们在面对离别时更加不舍与无奈。诗人以“万事同”三字概括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经历,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慨的基调。
进一步来说,这种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命运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追求。柳宗元与刘禹锡作为同时代的杰出文人,他们在政治上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在文学上也有着相互切磋和借鉴的默契。这种深厚的情谊和共同的命运使得他们在面对离别时更加感慨万分。
二、离别的无奈与惆怅
“今朝岐路忽西东”,这一句通过“今朝”与“二十年来”的时间对比,以及“西东”的分离与以往共同经历的对比,突出了此次二人分别的突然和不舍。这里的“岐路”不仅指实际的分别之路,更象征着人生中的选择与离别。诗人以“忽西东”三字表达了离别的突然和无奈,充满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迷茫。
离别的无奈与惆怅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分别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情感的考验,更是对他们人生追求的考验。他们深知此次分别可能意味着永别,因此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和与友人相处的每一刻。这种离别的无奈与惆怅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感慨,更是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三、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皇恩若许归田去”,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柳宗元一生仕途坎坷,因参与政治改革而屡遭贬谪。他深知在官场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因此更加向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然而,辞官归田并非易事,需要得到皇帝的恩准。诗人以“若许”二字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这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政治生活中的普遍困境。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对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在这种困境中,他们往往选择辞官归田或隐居山林作为自己的归宿。柳宗元虽然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追求;但他却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晚岁当为邻舍翁”,这一句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设想如果有一天能够得到皇帝的恩准;允许他们辞官归田;那么晚年时他们就能成为相邻而居的老翁;共度余生。这一愿景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又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诗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离别;以真挚的情感慰藉友人;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友谊。
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柳宗元深知在官场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因此更加珍惜与友人相处的每一刻。他设想晚年时能够与刘禹锡相邻而居;共度余生;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憧憬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五、人生哲理与生命感悟
《重别梦得》不仅是一首情深意长的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的佳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刘禹锡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命运;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无奈与惆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人生如同一场旅行;充满了未知和变数。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会走向何方。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和与身边人的相处;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其次,诗人通过描绘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思考。在官场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是选择继续坚持还是选择妥协?柳宗元选择了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思考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深刻性和启迪性。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表达了对人生希望的寄托和追求。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信心。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综上所述,《重别梦得》不仅是一首情深意长的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的佳作。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与身边人的相聚时光;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离别;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