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二首》作者: 唐 李商隐
第一部分:《北齐二首》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后迁居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他是晚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以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著称。李商隐的诗歌情感深沉、意蕴丰富,尤其擅长以咏史诗的形式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北齐二首》便是他借古鉴今、讽刺时弊的佳作之一。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北齐二首
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其二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北齐二首》大约创作于唐大中年间(约847年—859年),此时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落时期,朝政腐败,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李商隐身处晚唐乱世,深感国家命运的飘摇与个人遭遇的不幸。他借古讽今,以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荒淫误国的史实为题材,创作了这两首咏史诗。通过对北齐灭亡的深刻反思,李商隐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其一:
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国家便走向灭亡,何须等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就在冯淑妃进御服侍后主的夜晚,北周军队已经攻占了晋阳。
其二:
冯淑妃的巧笑足以抵过君主日理万机的辛劳,她身穿戎装时更是倾国倾城。晋阳已经陷落,君王却无需回顾,冯淑妃还请求君王再陪她围猎一次。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北齐二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北齐后主高纬因荒淫误国而导致亡国的历史悲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其一诗开篇即以“一笑相倾国便亡”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美色误国的主题。诗人借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暗示高纬的荒淫无道已经为国家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接着,“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两句,将冯淑妃受宠的场景与北周军队攻破晋阳的场景巧妙地叠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高纬的荒淫误国。
其二诗则进一步描绘了冯淑妃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及她如何以美色迷惑君王、荒废朝政。诗中的“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两句,既赞美了冯淑妃的美貌,又讽刺了高纬的昏庸无能。最后,“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两句,则以晋阳已陷的危急形势与冯淑妃的请求围猎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高纬在国家危亡之际仍然沉迷于美色、不顾国事的可悲下场。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蕴丰富,既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北齐二首》不仅是李商隐对北齐灭亡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他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批判。通过对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荒淫误国的史实的描绘,李商隐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来看,《北齐二首》以美色误国为主线,揭示了荒淫无道必然导致国家灭亡的历史规律。诗人通过对高纬与冯淑妃的荒淫生活的描绘,批判了统治者沉迷于美色、不顾国事的可耻行径。同时,诗人也借古讽今,暗示了晚唐统治者同样存在着荒淫误国的危险倾向,提醒人们要警惕这种历史的重演。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北齐二首》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将冯淑妃受宠的场景与北周军队攻破晋阳的场景巧妙地叠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高纬的荒淫误国。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冯淑妃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及她如何以美色迷惑君王、荒废朝政,象征了美色对君王的腐蚀和毒害。
此外,《北齐二首》还体现了李商隐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诗人深知历史的教训是宝贵的,只有深刻反思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同时,诗人也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即人们往往容易被美色所迷惑,从而失去理智和判断力。因此,他在诗中通过对高纬与冯淑妃的描绘,提醒人们要警惕美色的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
进一步解读《北齐二首》,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层哲理与人生智慧。诗人通过对高纬与冯淑妃的荒淫生活的描绘,批判了统治者沉迷于美色、不顾国事的可耻行径。同时,他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只有那些能够抵御诱惑、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意志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北齐二首》还体现了李商隐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创新。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形象来描绘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使得诗歌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同时,他还注重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总之,《北齐二首》是一首充满历史讽刺意味的咏史诗。它不仅揭示了北齐灭亡的历史悲剧,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通过对诗歌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教训和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