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读书笔记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作者: 唐 刘禹锡

第一部分:《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历经坎坷。他的诗作风格豪迈,情感深沉,尤其擅长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哲思。《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便是他贬谪生涯中的一首佳作,体现了诗人与友人患难与共的真挚情谊。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夏初。十年前,刘禹锡与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而被贬至湖湘远郡。十年后,两人虽得召还长安,却因刘禹锡所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权贵,再次被排挤至岭南州郡。两人同出长安南行,至衡阳分手,柳宗元作《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赠刘禹锡,刘禹锡则以此诗作答。此诗不仅是对友人的深情回应,更是对两人共同政治遭遇的感慨与抒发。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是一首深情款款的送别诗,全诗结构严密紧凑,行文流畅,诗情厚重凝练,深切悲怨。

首联“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开篇即点明了两人共同的政治遭遇和再次分别的情景。十年前的贬谪,十年后的召回,再到如今的再次分别,命运似乎总在捉弄着他们。渡湘江千里,两人并肩而行,却最终要在衡阳分手,这种无奈与哀愁溢于言表。

颔联“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承上抒感,用典入妙。刘禹锡以黄霸、柳下惠自比,既表再次被贬之无奈,又显对柳宗元高尚品德之钦佩,及自身因多次被贬而感名声之惭愧。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得到朝野的一片称赞;而柳下惠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却仍坚守正道。刘禹锡通过“重临”“事异”“三黜”“名惭”等词,既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不满和无奈,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和自谦之情。

颈联“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被描绘得凄婉动人: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而正当愁肠满腹时,远处又传来猿猴的声声哀叫,此情此景怎不让人肝肠寸断!这两句诗以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愁绪,回雁南飞象征着诗人的归途无望,断猿悲啼则与诗人的愁肠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尾联“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设想别后情景,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是柳宗元赴柳州的必经之所,连山则是刘禹锡要到达的目的地。虽然两地相隔遥远,但诗人以桂江、连山为情感纽带,象征友谊深厚、生死不渝。他们想象着在不久的将来,两人虽身处异地,却能通过遥望桂江、连山来寄托对彼此的思念之情。这一联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又暗含了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刘禹锡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体现了诗人与友人患难与共的真挚情谊,还透露出对政治环境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刘禹锡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不仅是一首深情的送别诗,更是一首富含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入解读刘禹锡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以及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无奈。

首先,从思想情感上来看,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共同政治遭遇的感慨。他与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而被贬至偏远地区,历经坎坷。然而,在困境中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境,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首诗便是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柳宗元深情厚谊的回应。在诗中,他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和内心的愁绪,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其次,从人生态度上来看,刘禹锡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他虽然多次被贬、历经坎坷,但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诗中,他以黄霸、柳下惠自比,既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不满和无奈,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和自谦之情。同时,他也通过“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等诗句抒发了内心的愁绪和无奈,但并未沉溺于悲伤之中。相反,他通过“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等诗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友情的珍视。这种豁达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正是刘禹锡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再者,从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无奈上来看,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友情的深厚情感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他与柳宗元因共同的政治理想而走到一起,历经坎坷却始终不离不弃。在诗中,他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和内心的愁绪,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思念之情。同时,他也通过“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等诗句抒发了对命运的无奈感慨。然而,尽管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他始终坚信友情的力量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和命运的束缚。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正是刘禹锡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此外,从艺术特色上来看,《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也展现出了刘禹锡高超的诗歌艺术才华。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用典、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重临事异黄丞相”中的自比与“三黜名惭柳士师”中的自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归目并随回雁尽”中的“回雁”和“愁肠正遇断猿时”中的“断猿”则分别象征着诗人的归途无望和内心的愁绪。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期许。如“桂江东过连山下”中的桂江和连山便象征着两人虽身处异地但心仍紧紧相连。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最后,从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上来看,《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赠别诗,更是唐代文人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境的缩影。它体现了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共同的政治遭遇,也展现了唐代文人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境的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还以其深刻的意境、生动的意象和精湛的修辞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启示着后世的诗人和读者要珍视友情、坚韧不拔地追求理想和生活的美好。

综上所述,《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是一首富含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作。它不仅体现了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共同的政治遭遇,还展现了他豁达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高超的诗歌艺术才华。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色彩,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