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王十七管记》作者: 唐 高适
第一部分 《赠别王十七管记》作者简介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早年仕途不顺,后历经坎坷,终成唐朝中期名臣。高适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抒发壮志豪情著称,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诗史上的重要人物。《赠别王十七管记》是高适赠别友人王悔(即王十七管记)的一首佳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赠别王十七管记》
故交吾未测,薄宦空年岁。
晚节踪曩贤,雄词冠当世。
堂中皆食客,门外多酒债。
产业曾未言,衣裘与人敝。
飘飖戎幕下,出入关山际。
转战轻壮心,立谈有边计。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递。
星高汉将骄,月盛胡兵锐。
沙深冷陉断,雪暗辽阳闭。
亦谓扫欃枪,旋惊陷蜂虿。
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
遥飞绝汉书,已筑长安第。
画龙俱在叶,宠鹤先居卫。
勿辞部曲勋,不藉将军势。
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
折剑留赠人,严装遂云迈。
我行将悠缅,及此还羁滞。
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诫。
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眇忆青岩栖,宁忘褐衣拜。
自言爱水石,本欲亲兰蕙。
何意薄松筠,翻然重菅蒯。
恒深取与分,孰慢平生契。
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沦替。
适赵非解纷,游燕往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赠别王十七管记》是高适在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所作,当时他送兵至清夷军,在蓟北一带为友人王悔(即王十七管记)送别。王悔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管记,曾在平定契丹叛乱中立下功劳。高适与王悔相识多年,感情深厚。此次送别,高适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边塞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赠别诗。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旧日的朋友啊,我们的交情我难以捉摸,卑微的官职让我空度了多年岁月。你的节操直追先贤,雄浑的诗文当世无双。你的厅堂中坐满了食客,门外却欠下了许多酒债。你从不言及财产之事,与朋友共衣,即使穿破了也毫不在意。你随军转徙,出入关山,苦战时不以豪情壮志为意,瞬息间便能拿出安定边塞的妙计。云雾、沙尘在风中回旋聚散,天穹空旷高远。月盛星高之时,战斗频繁,唐军将领骄纵,胡兵锐气正盛。沙漠渊深阻断冷陉,雪天里天光暗淡,辽阳城门紧闭。本来说要消弭兵患,却突然惊讶地发现自己已深陷敌阵。先期归来的军队说打了胜仗,而逃回的骑兵却传来战败的实况。军中远远地传来求援的文书,而主帅已在长安城中建起了自己的私第。朝廷徒有好士之名,受到朝廷恩宠的败军将领反而先行返回了长安。将领不要争抢部署的功劳,部署也不应凭借将军的威势。我们在冬季之月相遇,惆怅地望着远方的海边。我解下长剑送给你,你将整肃衣裳踏上远行之路。我离开家时就已充满了忧虑,到了这里又长期遭受阻绊。我虽没有周济当代的谋略,却也算兢兢业业。随着波浪或清或浊,和物体一样或丑或美。我闭上眼睛想着那栖居于青岩之间的生活,怎能忘记那追逐功名之事。我一直都希望能与贤良清廉之人为伍,与品德高尚的贤者相伴。为何我与志行高远之人相伴,却仍然才质平平。此时我热情地招待你,可惜又要痛苦地和你分别。我虽遇上好时候,惭愧的是不能树立美好的名誉和节操。到了赵国却不是去排忧解难的,到了燕国也没有达到游说的目的。浩大的歌声正回荡在天空,遒劲的鸟儿正想着凌空飞翔。你将如奇异的大鹏鸟那样展翅高翔,我且学习那蝉蜕去外壳一般隐居去吧。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赠别王十七管记》是高适赠别友人的一首佳作,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边塞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首句“故交吾未测,薄宦空年岁”便以深沉的感慨开篇,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流露出了对仕途不顺的无奈与感慨。随后,诗人高度赞扬了友人的高洁情操和卓越才华,“晚节踪曩贤,雄词冠当世”,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友人的敬佩之情。
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友人的英勇与智慧,“飘飖戎幕下,出入关山际。转战轻壮心,立谈有边计”。同时,也揭示了边塞现实的残酷与黑暗,“星高汉将骄,月盛胡兵锐。沙深冷陉断,雪暗辽阳闭”。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艰苦与危险,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担忧。
尾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勉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无奈。“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折剑留赠人,严装遂云迈。”诗人以解剑相赠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美好祝愿。而“我行将悠缅,及此还羁滞。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诫”则流露出了诗人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对边塞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危险,同时也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使全诗充满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赠别王十七管记》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赠别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深意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高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对边塞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首先,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赠别王十七管记》反映了高适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思考。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友人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他深知仕途的艰难与无常,也明白功名的虚幻与短暂。因此,他更加珍惜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与提升。这种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思考,体现了高适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其次,从边塞现实的角度来看,《赠别王十七管记》揭示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危险,也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现实的深刻洞察。诗人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风光与景象,同时也揭示了边塞将士的英勇与智慧。然而,他更深刻地洞察到了边塞现实的残酷与黑暗,对将领的骄纵、胡兵的锐气以及朝廷的腐败无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对边塞现实的深刻洞察,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与忧国忧民之心。
再者,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赠别王十七管记》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诗人通过对比、象征、借景抒情等手法,将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星高汉将骄,月盛胡兵锐”通过对比唐军将领的骄纵与胡兵的锐气,揭示了边塞现实的残酷与危险;“眇忆青岩栖,宁忘褐衣拜”则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更加生动、形象、感人至深。
最后,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赠别王十七管记》充满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也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无奈。诗人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美好祝愿,同时也流露出了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无奈与感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