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昌松东界山行》读书笔记

《入昌松东界山行》作者: 唐 高适

第一部分 《入昌松东界山行》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早年仕途失意,后客游河西,曾任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历经仕途坎坷,最终成为唐朝中期名臣。高适的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与岑参并称“高岑”,是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入昌松东界山行》是其山水诗中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入昌松东界山行》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和河西两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书记之职。赴任途中,他途经昌松(今甘肃古浪县西),被当地雄伟壮丽的山川景色所震撼,不禁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入昌松东界山行》。此诗不仅描绘了昌松东界山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在鸟儿才能飞越的山路上簸颠,马蹄笃笃没有一刻偷闲。好容易通过一道崎岖的长坡,又有重重叠叠的大山出现在眼前。湍急的水流冲激着巨石,松树的枝叶划破了寒天。为王事奔波的路程尚没有走尽,且不要过早地回看刀环(暗指还家)。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入昌松东界山行》是高适的一首山水诗,全诗以鸟道、马蹄为起兴,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川画卷。首联“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山路的崎岖与行程的紧迫,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颔联“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进一步展现了山路的曲折连绵,以及山峦的壮观景象。诗人用一“出”字、一“犹”字,生动地显示了行人错以为山路已尽的兴奋,以及看到眼前横亘的山峦后失望、厌烦的情绪。

颈联“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则转换画面,聚焦于自然之美。诗人驱马赶路,走出长坂,又入群山,眼前是湍急的水流冲激着巨石,松树的枝叶划破了寒天。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也透露出诗人旅途的艰辛和孤寂。

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深知为王事奔波的路程尚没有走尽,因此不能过早地回看刀环(暗指还家)。这种对仕途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使全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入昌松东界山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人生诗篇。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高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从自然风光的描绘来看,高适以雄浑壮阔的笔触展现了昌松东界山的壮丽景色。他通过对鸟道、马蹄、长坂、前山、水流、松色等自然景物的描绘,构建了一个生动鲜明的山水画卷。这种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他能够在旅途中欣赏到如此壮丽的自然风光,说明他具有一种超然物外、豁达开朗的心态。

其次,从仕途和人生的角度来看,高适在诗中表达了对仕途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深知为王事奔波的路程尚没有走尽,因此不能过早地回看刀环(暗指还家)。这种对仕途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使全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他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和孤寂,以及自然景色的壮丽和变幻,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常和变幻的深刻感悟。他认为,人生就像旅途一样,充满了艰辛和孤寂,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实现理想。

此外,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高适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他通过对比鸟道与马蹄、长坂与前山、水流与松色等自然景物,突出了旅途的艰辛和孤寂。同时,他也通过象征手法,将刀环暗指还家,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更加含蓄、深邃,具有更加深远的艺术魅力。

最后,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入昌松东界山行》也反映了盛唐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疆地区的山川风貌与中原地区有很大不同。高适作为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亲身经历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战士们的英勇事迹,这些都为他创作边塞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的诗作不仅描绘了边塞风光的壮丽和变幻,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的影响,使高适的诗作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入昌松东界山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人生诗篇。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高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盛唐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这首诗以其雄浑壮阔的笔触、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