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侍御谪闽中》作者: 唐 高适
第一部分:《送郑侍御谪闽中》作者简介
高适(700年—765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客游河西,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以描写边塞风光和反映戍边将士生活著称,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盛唐时期的奋发进取精神。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郑侍御谪闽中
唐·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此诗是高适为友人郑侍御所写的一首送别诗。郑侍御因犯有过失而被贬放到当时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福建。高适与郑侍御友情深厚,得知友人遭贬,心中充满同情与担忧,于是写下此诗以表慰藉和勉励。此诗约作于天宝年间(742年—756年),正值安史之乱前夜,社会动荡不安,朝政腐败,边疆危机四伏。高适以文人身份关注国家命运,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此诗也隐含了他对朝政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关怀。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你被贬谪到闽中,请不要怨恨。我曾经去过那里,深知那里的环境。到闽中大概很少见到远旅的大雁,深夜里听到的都是哀伤的猿啼。闽东的山路,到处是云雾缭绕的山峦;闽南住久了,瘴疠之气也不必心悸。朋友,你自当会逢赦归来,恩泽如雨。但此行务必小心谨慎,一路保重。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送郑侍御谪闽中》是高适为友人郑侍御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友人的关怀与勉励。
首联“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诗人以过来人的身份安慰友人,告诉他闽中虽偏远艰苦,但自己曾去过,并无大碍,希望友人不要怨恨。这既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诗人豁达胸怀的体现。
颔联“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诗人以秋雁和夜猿为意象,描绘出闽中荒凉孤寂的景象。秋雁南飞,象征着友人的离别;夜猿哀啼,则增添了离别的凄凉氛围。这两句诗既是对闽中环境的如实描绘,也隐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同情。
颈联“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诗人进一步描绘闽中的艰苦环境。东路云山合,云雾缭绕,山路崎岖;南天瘴疠和,瘴气弥漫,疾病丛生。这两句诗既是对闽中环境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切。
尾联“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诗人以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鼓励友人相信朝廷的公正,终有被起用之日。同时,诗人也提醒友人要小心谨慎,一路保重,以应对路途中的艰难险阻。这两句诗既是对友人的勉励和祝福,也是诗人对友人的深深关切。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友人的关怀与勉励。诗人以豁达的胸怀和深情的笔触,为友人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和最深切的关怀。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送郑侍御谪闽中》不仅是一首深情的送别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诗篇。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入解读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对朝政的忧虑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先,从对友人的关怀来看,诗人高适以过来人的身份安慰友人,告诉他闽中虽偏远艰苦,但自己曾去过,并无大碍。这种宽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他豁达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诗人还以秋雁和夜猿为意象,描绘出闽中荒凉孤寂的景象,进一步加深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在尾联中,诗人以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鼓励友人相信朝廷的公正,终有被起用之日,并提醒友人要小心谨慎,一路保重。这种深情的祝福和深切的关怀,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其次,从对朝政的忧虑来看,此诗约作于天宝年间,正值安史之乱前夜,社会动荡不安,朝政腐败,边疆危机四伏。高适以文人身份关注国家命运,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在这首诗中,他借送别友人之机,表达了对朝政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关怀。诗人深知友人被贬并非出于本心,而是朝政腐败、奸臣当道的结果。因此,他在诗中鼓励友人相信朝廷的公正,终有被起用之日,同时也表达了对朝政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深深同情。
最后,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来看,诗人高适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豁达态度。他认为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境,但只要保持豁达的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来美好的明天。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生中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只有勇敢面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豁达态度,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坚韧和力量。
此外,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闽中荒凉孤寂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例如,他将朝廷的恩泽比喻为雨露,既形象又生动,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殷切期望。
综上所述,《送郑侍御谪闽中》不仅是一首深情的送别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诗篇。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入解读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对朝政的忧虑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