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浑将军出塞》读书笔记

《送浑将军出塞》作者: 唐 高适

第一部分:《送浑将军出塞》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多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他的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送浑将军出塞》是高适为右武卫大将军浑释之出征所作的赠别之作,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浑将军出塞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送浑将军出塞》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当时高适在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浑释之为哥舒翰麾下将军。此时唐朝边境局势紧张,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安史之乱隐患。浑将军奉命出征,高适作为幕僚,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浑将军的英勇无畏深感敬佩,遂作此诗以赠别。诗中既表达了对浑将军的崇敬和祝福,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将军您出身尊贵,麾下兵力强盛,您的祖上汉朝时已是浑邪王。子孙世代在朝野中承袭荣耀,如今您的部属仍在燕支山下。您的士兵都是阴山一带的健儿,出战时常骑大宛宝马。战马佩着银饰的马鞍,勒着镶玉的肚带,军中飘拂着精美的蝥弧旗。您屡次追随哥舒翰将军击溃突厥军队,如同李广那样身先士卒,在谋划方略上和霍去病一样出色,虽不学孙子、吴起的兵法,也能措置得宜。听说边境又有千万敌人的骑兵入侵,昨天边塞上告急文书已到。城头上画角之声响起,匣中的宝刀日夜在鸣叫。浑将军意气风发,决心出征万里以外;不辞辛劳,准备了一年的征战计划。黄云白草无边无际,早上高举旌旗,夜里则击刁斗传令。边塞上有很多侠义少年,关外春天却见不到杨柳。击响宝剑高声歌唱正在此时,您将远行,请别轻视我的送别之情,希望您早日平定侵略者,及早给朝廷献上获胜捷报的诗歌。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送浑将军出塞》是高适的一首边塞赠别诗,全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首联“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直接点出浑将军的出身和家族荣耀,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颔联“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进一步强调了浑将军家族的显赫地位和世代忠勇的传统。颈联“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则通过描绘浑将军麾下士兵的英勇善战,展现了军队的雄壮气势。

接下来的四句“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通过历史名将的类比,突出了浑将军的智勇双全和不拘一格的军事才能。诗人以李广和卫青(此处应为霍去病,因二人同时,故多有误引)为榜样,赞美浑将军在战场上身先士卒、谋略超群。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边境的紧急局势,为浑将军的出征营造了紧迫的氛围。随后的“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则通过画角和宝刀的拟人化描写,展现了将士们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豪情。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赞美浑将军的英勇无畏和为国捐躯的精神。接下来的“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则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突出了将士们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

尾联“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诗人以豪迈的笔触,鼓励浑将军带领将士们英勇杀敌,早日平定边患,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和对浑将军的殷切期望。

整首诗情感深沉,气势磅礴,既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将边塞风光、英雄人物和爱国情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送浑将军出塞》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英雄人物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佳作。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度解读。

一、英雄主义的颂扬

《送浑将军出塞》首先是一首英雄主义的颂歌。诗人以浑将军为主角,通过描绘他的出身、家族荣耀、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展现了一个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浑将军不仅出身尊贵,家族显赫,而且智勇双全,身先士卒,是唐朝边境的守护神。他的形象代表了盛唐时期边塞将士的英勇和坚韧,是诗人心中理想化的英雄人物。

在诗中,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突出浑将军的英雄形象。如“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两句,诗人以精美的马具和军旗来烘托浑将军的英勇形象,同时以历史名将的类比来突出他的军事才能。又如“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两句,诗人直接赞美浑将军的英勇无畏和为国捐躯的精神,将他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伟岸。

二、爱国情怀的抒发

《送浑将军出塞》不仅是一首英雄主义的颂歌,也是一首爱国情怀的抒发。诗人在赞美浑将军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在唐朝边境局势紧张的背景下,浑将军的出征无疑是对国家安危的一次重大考验。诗人深知这一点,因此在诗中表达了对浑将军的殷切期望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边境的紧急局势,为浑将军的出征营造了紧迫的氛围。这既是对当时历史背景的真实反映,也是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接下来的“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则通过画角和宝刀的拟人化描写,展现了将士们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豪情。这种情感在尾联“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诗人希望浑将军能够早日平定侵略者,及早给朝廷献上获胜捷报的诗歌。

三、边塞风光的描绘

《送浑将军出塞》还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佳作。诗人在赞美浑将军的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和壮丽景色。如“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两句,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黄云、白草、旌旗和刁斗等景象,生动地展现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坚韧不拔。又如“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两句,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侠少年和关西的春杨柳,既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边塞风光的描绘不仅为全诗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也深化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边塞的艰苦环境和壮丽景色与浑将军的英勇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他的英勇无畏和为国捐躯的精神。

四、人生哲理的蕴含

《送浑将军出塞》中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描绘浑将军的英勇形象和边塞的艰苦环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在诗人看来,人生就像一场战斗,需要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胜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