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百丈峰二首》读书笔记

《登百丈峰二首》作者: 唐 高适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登百丈峰二首》
唐代 高适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其二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登百丈峰二首》创作于高适游历西北边疆期间。百丈峰位于今甘肃境内,是古代军事要塞。高适登上此峰,遥望边疆,感慨万千。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忧虑。第一首诗回忆了霍去病征讨匈奴的往事,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第二首则借晋代历史典故,讽刺当朝统治者的昏庸,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其一
清晨登上百丈峰,远望燕支古道。汉军的营垒在高远的云间,胡地的天空一片惨白。想起当年霍去病在此征战,匈奴却始终未能消灭,寒山依旧荒凉。只见鸿雁飞过,令人感慨万千,心怀伤悲。

其二
晋武帝轻视后事,惠帝最终昏庸无能。豺狼般的敌人占据洛阳,胡羯争夺天下。四海如同鼎水沸腾,五原徒然自尊。如今白庭之路依然,却只能面对青阳门的荒芜。朝市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君臣都已化为草根。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高适的《登百丈峰二首》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的壮阔景象,同时融入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第一首诗通过回忆霍去病的征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无果,也暗示了历史的无奈。第二首诗则借晋代的历史典故,讽刺当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展现了高适边塞诗的典型风格:笔力雄健,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诗人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展现了盛唐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情怀。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登百丈峰二首》不仅是高适的边塞诗佳作,也是唐代诗歌中反映历史与现实的经典之作。从历史背景来看,高适生活在唐玄宗时期,这一时期虽有开元盛世的繁荣,但也潜藏着安史之乱的危机。诗人通过登临百丈峰,将个人的感慨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他对时代的敏锐洞察。

在第一首诗中,高适回忆了霍去病的功绩,但同时也指出战争的无果。这种反思不仅针对历史,也指向现实。诗人意识到,单纯的军事征讨并不能解决边疆问题,和平的实现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对战争的理性反思,体现了高适作为边塞诗人的深刻洞察。

第二首诗则通过晋代的历史典故,影射当朝统治者的昏庸。诗中“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揭示了外敌入侵的危机,而“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则暗示了统治阶层的腐败与无能。这种对现实的批判,反映了高适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盛世背后危机的清醒认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两首诗的结构严谨,语言凝练,意境开阔。诗人运用历史典故和现实景象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这种以古讽今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展现了高适作为盛唐诗人的艺术成就。

总的来说,《登百丈峰二首》不仅是高适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是唐代边塞诗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了盛唐诗歌的豪迈风格和深沉内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