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吟》作者: 唐 白居易
第一部分:《简简吟》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语言平易通俗、情感真挚动人著称,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简简吟》便是他的一首经典悼亡诗,深情地表达了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简简吟
白居易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简简吟》约作于长庆三年(823年)前,是白居易为一位早逝的少女苏简简所作的悼亡诗。苏简简是一位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然而命运弄人,她在十三岁时便因病早逝。白居易深感痛惜,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简简吟》,以表达对简简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简简的美丽与才华,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苏家有个小女儿名叫简简,她生得芙蓉花开的脸颊和如柳叶的眉眼。十一岁就开始对着镜子学化妆打扮,十二岁就能拿起针线绣出美丽的衣裳。十三岁时的她举止得体、品调丝竹,不肯糊里糊涂地虚度时光。她梳着玲珑如花的发髻,衣袖随风飘动散发着蔷薇的芳香。她美好的姿态无法用语言形容,行走转身之间光彩动人。然而命运弄人,二月的严霜冻死了桃李,明年本可以嫁人的简简却在今年早逝。简简的父母不要悲伤痛哭,简简这样的好女儿,恐怕是天上的仙女被贬谪到人世,只在人间停留了十三年。这世间大多的美好事物都不坚固长久,就像彩云容易散去,琉璃容易破碎一样。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简简吟》是一首深情而哀婉的悼亡诗,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简简的美丽与才华,以及她早逝带来的哀伤。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平易通俗,读来令人动容。
首句至八句,白居易详细描绘了简简的美丽与才华。从她的外貌到她的举止,从她的聪明伶俐到她的才艺出众,无不展现出她的独特魅力。这些描写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简简的美好形象,也为后文的悼亡之情埋下了伏笔。
九至十二句,白居易笔锋一转,写出了简简早逝的悲惨现实。他用“二月繁霜杀桃李”来比喻简简的早逝,既形象又贴切。接着,他安慰简简的父母不要悲伤痛哭,认为简简是天上的仙女被贬谪到人世,只在人间停留了十三年。这种安慰虽然有些虚幻,但却透露出诗人对简简的深深怀念与不舍。
末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白居易以“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来比喻世间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这句话不仅总结了全诗的主旨,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因为它们往往都是短暂而脆弱的。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简简吟》不仅是一首深情而哀婉的悼亡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白居易不仅表达了对简简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也寄托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和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
首先,从诗歌的情感层面来看,《简简吟》展现了白居易对简简的深厚情感。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简简的美丽与才华,以及她早逝带来的哀伤。这种情感真挚动人,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简简的早逝让他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
其次,从诗歌的哲理层面来看,《简简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白居易以“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来比喻世间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因为它们往往都是短暂而脆弱的。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正视生命的无常与变化,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
进一步来说,《简简吟》还反映了白居易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他通过简简的早逝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光。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他认为世间大多的美好事物都是不坚固长久的,但正是这种短暂与易逝才让它们更加珍贵和值得珍惜。
此外,《简简吟》还展现了白居易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才华。他的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情感真挚动人,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心。在这首诗中,他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简简的美丽与才华以及她早逝带来的哀伤。同时,他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简简吟》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人类共同情感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文学与生活的永恒纽带。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和时光因为它们往往都是短暂而脆弱的。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正视生命的无常与变化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