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词》作者: 唐 白居易
第一部分:《春词》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动人著称,广泛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白居易一生仕途起伏,但始终关注民生疾苦,用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春词》作为他的一首闺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里女子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情感的细腻感悟。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春词
白居易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春词》创作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这一年对白居易来说是个极不愉快的季节。朝廷中宦官气焰日张,好友宰相韦处厚去世,李宗闵勾结宦官将出任宰相,政敌王涯也于这年正月自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常卿。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白居易的心境显得格外复杂,他通过《春词》这首闺怨诗,以女子的愁绪来隐喻自己的政治处境和内心的苦闷。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春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她斜倚着栏杆,背对着鹦鹉,心中思量着什么事情,却不肯回头。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春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日里女子独处的画面。前两句“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通过景物描写,巧妙地烘托出女子的内心世界。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而“春入眉心两点愁”则直接点出了女子的愁绪。这里的“春”不仅指季节,更象征着青春和美好,但这份美好却被愁绪所笼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两句“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则通过动作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她斜倚着栏杆,背对着鹦鹉,这种姿态透露出一种孤独和疏离感。而“思量何事不回头”则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她究竟在思量什么?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还是对未来的迷茫?诗人没有明说,但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却使得诗歌更具韵味。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表现了春日里女子的内心世界,也隐喻了诗人的政治处境和内心的苦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女子的愁绪与春天的美好相结合,使得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意味。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春词》作为白居易的一首闺怨诗,不仅展现了女子的内心世界,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味。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描写春日里女子独处的闺怨诗,但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来看,《春词》通过女子的愁绪,隐喻了诗人的政治处境和内心的苦闷。在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白居易面临着宦官专权、好友逝世、政敌得势等复杂局面,他的心境显得格外复杂。他通过《春词》这首闺怨诗,以女子的愁绪来隐喻自己的政治处境和内心的苦闷。这种隐喻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春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诗人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营造幽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以“春入眉心两点愁”来直接点出女子的愁绪,这种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的结合,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同时,诗人还通过“斜倚栏杆背鹦鹉”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女子的内心世界,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进一步来说,《春词》还体现了白居易对人生、对情感的深刻洞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情感的深刻感悟。他认为,人生就像这春日里的花朵,美好而短暂,而情感则是这花朵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却又易逝。诗人通过《春词》这首闺怨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情感的珍惜和感慨。
在现代语境下,《春词》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握美好时光。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迁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
此外,《春词》还体现了白居易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较低,她们的内心世界往往被忽视。而白居易通过《春词》这首闺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内心世界,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女性命运的无奈和悲哀。这种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不仅体现了白居易的人文关怀,也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春词》不仅是一首描写春日里女子独处的闺怨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与人生智慧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白居易的思想世界和艺术追求,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在现代语境下,《春词》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价值,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握美好时光;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同时,也要关注女性命运、体现人文关怀。